直播頻道
專題3台
所有影集
影片專區
推薦影片
李師尊經典類
李師尊專題類
李師尊特輯類
本會弘道課程類
易懂專題類
修真錄導讀系列
修真法門
公告與宣傳類
本會事務類
個人專區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個人消息
群組專屬影片
:::
網站導覽
最新訊息
會員登入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關閉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頁面
使用搜尋功能。
Menu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會館位置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經典回顧
線上品道
修真錄
影音頻道
影片查詢
經書手稿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經書類
站內搜尋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常見問答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個人消息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群組專屬影片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更多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更多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更多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更多
經典回顧
更多
線上品道
修真錄
更多
影音頻道
更多
影片查詢
更多
經書手稿
更多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更多
經書類
更多
站內搜尋
更多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更多
常見問答
更多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更多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更多
個人消息
更多
瀏覽記錄
更多
我的最愛
更多
群組專屬影片
更多
弘道紀行
:::
首頁
略過字型切換,社群分享工具列
放大
列印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但沒關係,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
如需要選擇字級大小
IE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Chrome、Firefox 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若要分享網頁,您可使用下列連結,再輸入您想要分享的資訊: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六祖法寶壇經 92
展開影音選單
開啟所有影集
六祖法寶壇經 92
5717
1
主講者:李瑞烈老師
上架日期:2017年05月23日 00:00
加入最愛
分享
跳過片頭曲
重新整理
影片分享連結
Line
Facebook
複製連結
開始處
結束處
經文註釋 / 旁白
附件下載
00:02:15
在座同修 大家午安
00:02:20
我們現在翻九十六頁
00:02:26
九十六頁
00:02:31
第二行
00:02:35
第十六個字
00:02:38
不然我們現在開始
00:02:41
能善分別相
00:02:44
第一義不動
00:02:47
但作如此見
00:02:50
即是真如用
00:02:54
他說假使你若有辦法
00:02:57
來分別這個有為 和無為的事相
00:03:03
在事理初發心…
00:03:08
遇到很大的歡喜 或是很大的煩惱
00:03:16
這個境遇時候
00:03:19
你不會被這個一切的 有為無為來所心動
00:03:33
有辦法你做到無住的心
00:03:40
假使你若這樣做一個見解
00:03:45
就是明白 真假動靜的真如作用
00:03:51
那麼現在說第一義不動
00:03:54
對於這個第一義
00:03:56
不一定我所說明 你們會覺得怪怪的
00:04:00
但是現在對第一義 來做個說明一下
00:04:05
在這個實用佛學辭典 裡面一句話這樣說
00:04:12
事理最初緊要者
00:04:16
謂之第一義
00:04:19
又無上甚深之妙理 為第一義
00:04:25
這個實用佛學辭典 是解釋比較白話
00:04:31
像說佛學大辭典
00:04:33
它在寫是寫比較文言
00:04:39
一般要解釋 有時候會看不懂
00:04:42
他這個簡單的說明
00:04:45
事理 事就是後天 理就是先天
00:04:50
不管你是先天有為
00:04:53
不管你是後天無為
00:04:56
我們最先發那個心出來
00:05:02
這個叫做第一義
00:05:04
一個人無論 什麼事情聽到 看到
00:05:10
初發心出來 那個就是叫做第一義
00:05:14
另外再說最高沒有再高 最深的妙理
00:05:20
也可以說是第一義
00:05:23
這第一義是可以說 分做兩方面來說法
00:05:30
現在我們再來看下文
00:05:41
報諸學道人
00:05:45
努力須用意
00:05:49
莫於大乘門
00:05:52
?執生死智
00:05:56
說我今天
00:05:58
對於你們 這些學道的人來說
00:06:02
你們大家要努力
00:06:07
要注意一點
00:06:10
不要讓這個相黏住你
00:06:13
也不要讓這個空黏住你
00:06:18
千萬絕對不要 在這個大乘法門的裡面
00:06:25
來執於這個 生死輪迴的看法
00:06:31
千萬就是不要 執於這個空和這個相
00:06:37
不要執空也不要去執相
00:06:40
因為一個人你執空執相 都是生死輪迴的重點
00:06:49
再看下文下去
00:06:58
若言下相應
00:07:01
即共論佛義
00:07:06
若實不相應
00:07:08
合掌令歡喜
00:07:12
說如果若有人 要跟我們談論道
00:07:17
有人要跟我們說道理
00:07:20
假使若對方的人 跟我們說的話會符合
00:07:26
我們就互相共同來研究
00:07:30
這個佛法真正的意義
00:07:34
如果說話若不投機
00:07:38
我說東 你說西
00:07:40
我說天 你說地
00:07:43
我說對 你說不對
00:07:45
意見不合
00:07:48
假使意見若不合 你不要生氣
00:07:53
你就雙手合掌
00:07:56
讓對方的人高興
00:07:59
是 是 是…你說的話對
00:08:02
不要跟他爭論
00:08:05
這才是真正修行的要點
00:08:10
所以一個人修行
00:08:12
你若有所爭執 這樣就不是道了
00:08:18
再接著下去
00:08:26
此宗本無諍
00:08:29
諍即失道意
00:08:34
執逆諍法門
00:08:37
自性入生死
00:08:42
說我們這個大乘的法門
00:08:45
就是指這個禪宗
00:08:49
是絕對不可以 跟人家諍論的
00:08:53
假使道你若有所諍執
00:08:57
你就失去真道的意義
00:09:02
因為固執 就違逆這個道理
00:09:10
我們假使一個人 你若沒有諍執
00:09:14
才是真正修道的辦法
00:09:19
你假使若諍執
00:09:21
我們的自性 就入在生死輪迴
00:09:28
永遠你就輪迴生死 沒辦法脫出生死
00:09:33
沒辦法脫出三界六道之外
00:09:38
永遠你都在 五行之中在拖磨
00:09:45
所以我們在道德經 裡面才會一句話說
00:09:50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00:09:53
聖人的道理 本來就沒有爭論
00:09:57
我們現在來看 道德經這段文
00:10:01
這個寶藏經裡面 跟我們所說的
00:10:11
無怨恨之教 是為佛教
00:10:18
無諍訟之教 是為佛教
00:10:25
無誹謗之教 是為佛教
00:10:30
但是現在你要注意
00:10:32
現在這個佛教 並不是指什麼
00:10:35
道教 佛教 基督教的佛教
00:10:38
這個佛教是指佛的教育
00:10:42
因為釋迦佛祖 祂本人沒有創立宗教
00:10:47
現在說佛教 就是說佛的教育
00:10:51
寶藏論裡面說
00:10:54
沒有怨恨的教育
00:10:59
這就是佛的教育
00:11:02
佛祖所教你就是 不可以怨恨人
00:11:08
就好比像耶穌說 愛你的仇人那個心境
00:11:15
他說沒有諍訟 不會爭辯 不會相罵
00:11:21
不會互會攻擊的教導
00:11:25
這就是佛的教導
00:11:30
沒有誹謗的教導
00:11:34
這是佛的教導
00:11:37
所以真正修行人 互相就沒有攻擊的心
00:11:47
但是也有人說
00:11:48
說老師你也 曾經評論宗教啊
00:11:52
老師在評論宗教不是爭論
00:11:58
我不會說 佛教不好 基督教不好
00:12:02
什麼教不好 我不會說這樣
00:12:05
我是說你這個經 這個文解釋錯誤
00:12:12
是要訂正經 那個經論解釋錯誤
00:12:16
並不是說你這個教壞 我不是這樣子
00:12:22
所以道德經才說
00:12:26
天之道 利而不害
00:12:31
聖人之道 為而不爭
00:12:37
說天的道理
00:12:40
對我們有利益
00:12:43
對我們沒有傷害
00:12:47
所以一個人你若要學道 就好比像那個天
00:12:52
就不會去傷害一切的人
00:12:58
若聖人的道
00:13:02
這個為 就是做為
00:13:04
像我現在站在這裡說道理 也是一個做為
00:13:09
等於描寫說聖人的道理 雖然我們互相有在討論
00:13:17
有互相在辯論
00:13:20
但是不會爭
00:13:22
不會互相來這樣辯到嬴
00:13:29
論語孔子才這樣說
00:13:34
子曰
00:13:36
君子成人之美
00:13:38
不成人之惡
00:13:40
小人反是
00:13:45
孔子這樣說
00:13:47
說你若是一個君子的人
00:13:50
會成全人家好的地方
00:13:54
不會去成全對方的不對
00:14:01
若小人就相反了
00:14:05
若是君子來說
00:14:06
就像王善人說
00:14:11
認自己的不是
00:14:16
找人家的好處
00:14:19
小人相反
00:14:21
都說自己的好
00:14:24
一直要攻擊別人的壞
00:14:27
所以小人和君子 就是這樣分別
00:14:32
在寶筐經裡面這樣說
00:14:36
無執自他之法 是名佛教
00:14:41
無譏訶之法 是名佛教
00:14:46
說一個人沒有爭執說 我和你的分別
00:14:52
這個就是什麼 佛的教導
00:14:56
不會糟蹋人家 不會罵人家的法
00:15:01
這是佛的教導
00:15:07
在可林多前書裡面說
00:15:11
愛是不嫉妒
00:15:14
愛是不自誇
00:15:17
不張狂
00:15:19
不作害羞的事
00:15:23
不求自己的益處
00:15:26
不輕易發怒
00:15:28
不計算人的惡
00:15:34
可林多前書 是基督教的聖經
00:15:38
我們基督教 分一個舊約和新約
00:15:44
舊約的聖經是 耶穌還沒有出世之前的書
00:15:50
新約聖經是耶穌的言論
00:15:54
耶穌祂在世傳教的道理 就是新約的聖經
00:16:01
現在這個可林多前書 是新約聖經裡面的一本
00:16:09
我們佛教都談這個博愛
00:16:13
什麼叫做博愛
00:16:14
博愛就沒有那個嫉妒
00:16:17
你若會嫉妒你就沒有博愛
00:16:21
愛是不會自誇
00:16:23
愛的人不會 自己炫耀自己的好
00:16:27
炫耀自己會 而看輕對方
00:16:32
就沒有你和我的那個心
00:16:35
就像寶筐經說的 無執自他之法
00:16:41
不張狂就是 不會說那個很誇張的話
00:16:47
他不會做丟臉的事情
00:16:52
他不會去求自己的利益
00:16:56
我自己若有利益 我不擇手段 他不會這樣
00:17:01
不會因小事情就翻臉
00:17:04
好比說我們在談論道
00:17:06
不會談到輸 就翻臉 不會這樣
00:17:12
他絕對不會 去計算別人的惡
00:17:17
若對方的有過失
00:17:18
一直要挖掘醜聞 一直要扯他後腿
00:17:24
絕對不會 這才是真正的博愛
00:17:29
在古蘭經裡面這樣說
00:17:33
我們的主 就是你們的主
00:17:37
有何爭論
00:17:39
大家都應對 自己的行為負責
00:17:46
現在古蘭經 是回教的教主
00:17:53
穆罕默德所說的言論
00:17:57
這是回教
00:18:00
祂說我們的主
00:18:02
就是你們的主
00:18:04
你們的主 就是我的主
00:18:08
比如說我信佛教
00:18:09
我的主是釋迦牟尼佛
00:18:13
這釋迦牟尼佛 也是你們的主
00:18:17
你們基督教信耶穌
00:18:20
耶穌是你們的主
00:18:21
但是也是我的主 對不對
00:18:24
你們的主就是我的主 我的主就是你的主
00:18:28
主就是主人
00:18:31
有什麼樣的爭論
00:18:34
這也是事實
00:18:37
你們若在欲界就會爭論
00:18:41
所以你若去做神在諸天
00:18:44
都有這個天兵天將
00:18:46
我們有時候廟裡在犒軍 就是在犒這些兵將
00:18:51
那就有爭論 怎麼有爭論
00:18:53
話若不投機 你起兵我也跟你起兵
00:18:56
要殺你就來殺 要打就來打
00:19:01
但是你若了脫生死 到色界就不是
00:19:04
基督教徒看到佛教徒 也很有禮貌
00:19:08
佛教徒去看到道教徒 也很有禮貌
00:19:12
大家都這樣歡歡喜喜
00:19:14
絕對一點點爭論都沒有
00:19:17
所以你若有那個爭論
00:19:19
你就沒有資格了脫生死啦 這樣說比較快
00:19:24
說你們大家都應 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要負責
00:19:31
你們說人家的是非
00:19:33
說人家的不對
00:19:36
你若不了脫生死 是你家的事情
00:19:39
沒有人跟你敢負責的
00:19:43
所以你想想
00:19:46
佛教 道教 儒家 基督教 回教
00:19:51
言論 文法不同 內容是一致的
00:19:58
所以呢 像在世我們孔子
00:20:02
最反對人家爭論
00:20:05
所以在孔子的學生
00:20:10
有一個叫做子張
00:20:13
有些說叫做子「張」
00:20:15
和一個子夏
00:20:16
這都是孔子的大弟子
00:20:19
有一回兩個人 為了道理起爭執的時候
00:20:23
有一個很真正…
00:20:25
讓我們可以說 覺得一種警戒心的文章
00:20:33
我寫在黑板讓你們做參考
00:20:35
這是韓詩外傳裡面所說的
00:20:40
孔子過季康子
00:20:45
子張 子夏從
00:20:49
孔子入座
00:20:52
二子相與論
00:20:56
終日不決
00:21:00
子夏辭氣甚隘
00:21:04
顏色甚變
00:21:08
子張曰
00:21:10
子亦聞夫子之議論耶
00:21:17
徐言誾誾
00:21:23
威儀翼翼
00:21:26
後言先默
00:21:29
得之推讓
00:21:32
巍巍乎
00:21:35
道有歸矣
00:21:37
小人之論也
00:21:40
專意自是
00:21:43
言人之非
00:21:46
瞋目搤腕
00:21:52
疾言噴噴
00:21:55
口沸目赤
00:21:57
一幸得勝
00:22:00
疾笑嗌嗌
00:22:03
威儀固陋
00:22:06
辭氣鄙俗
00:22:08
是以君子賤之也
00:22:14
現在韓詩外傳裡面這樣說
00:22:19
孔子過
00:22:21
現在這個不能讀作「過」
00:22:23
要讀作過 讀平音
00:22:25
這個過就是訪問的意思
00:22:29
孔子來訪問
00:22:32
魯國的大夫這個季康子
00:22:38
祂的學生子張
00:22:42
和子夏兩個人隨從 跟著祂走
00:22:50
孔子入內廳
00:22:53
和季康子討論事情
00:22:59
子張和子夏兩個人
00:23:03
坐在外廳
00:23:05
兩個人在討論道理
00:23:10
天亮討論到中午 不能解決
00:23:16
兩個人討論事情 討論整個早上討論不好
00:23:22
子夏說話 這個辭就是說話
00:23:26
說話口氣很壞
00:23:30
整個臉色都變了
00:23:33
只有論道理 論到整個臉都變色
00:23:38
當時子張怕師兄弟會吵架
00:23:42
他就說
00:23:45
現在這個子就是說你
00:23:48
等於說師兄弟啊
00:23:51
說師兄弟啊
00:23:54
你曾聽過老師 在教導我們嗎
00:23:59
說話要慢慢說 輕聲細語來說
00:24:07
態度要好一點
00:24:12
要說話之前 先冷靜一下再來說
00:24:17
不要這樣一直爭 硬要爭 要爭到嬴
00:24:22
你若有時候說話互相禮讓
00:24:27
我讓你一句 你讓我一句 大家來討論
00:24:32
這樣難道沒有很偉大嗎
00:24:36
若這樣這個道 我們在討論才有一個結論
00:24:43
若小人在論道就不是了
00:24:48
小人若在論道
00:24:52
全心全意就是說我才對
00:24:57
管他對不對 我才對
00:25:00
你 你不對
00:25:04
若討論道理一味要爭到嬴
00:25:07
就是我對 你不對
00:25:10
眼睛睜得很大
00:25:14
說到生氣捲衣袖
00:25:19
說話又大聲
00:25:23
口水又亂噴
00:25:27
眼睛又爭到紅通通
00:25:32
假使若萬幸 讓你爭到嬴 就笑嘻嘻
00:25:38
哈哈大笑
00:25:41
連一點態度都沒有 態度很壞
00:25:47
你的口氣也很下賤啦
00:25:51
所以君子是很討厭 討厭這種的人
00:25:57
所以真的宗教上 要討論道理
00:26:01
不要硬爭 要爭到嬴
00:26:05
道理呢 像六祖說的
00:26:08
我們若說得投機 大家一起討論
00:26:11
說不投機 阿彌陀佛你對 你對
00:26:17
不要爭辯 這樣最好
00:26:20
現在六祖就是 這樣在教訓我們
00:26:23
教訓祂那些徒弟
00:26:25
說爾後啊 師兄弟若在討論道理
00:26:29
不要硬爭到嬴 這樣就對了
00:26:33
再接著下去
00:26:47
時徒眾聞說偈已
00:26:57
普皆作體
00:27:00
並體師意
00:27:03
各各攝心
00:27:05
依法修行
00:27:08
更不敢諍
00:27:12
乃知大師不久住世
00:27:17
現在六祖說這些話 讓祂的徒弟聽了以後
00:27:25
大家就真正的虔誠 對祖師來行個禮說謝謝
00:27:34
而且互相體會六祖的心意
00:27:40
每一個人都照師父的教訓
00:27:46
來收斂散漫的心 照師父的教訓去修行
00:27:57
進一步都不敢來爭論 不敢來爭執
00:28:04
而且一些徒弟知道 知道什麼
00:28:06
知道惠能六祖 已經不久人世
00:28:12
老師已經…
00:28:15
祖師已經快要歸天了 在交待我們最後的話
00:28:22
再接著下去
00:28:29
法海上座再拜問曰
00:28:36
和尚入滅之後
00:28:40
衣法當付何人
00:28:45
師曰
00:28:49
吾於大梵寺說法
00:28:53
以至於今
00:28:58
鈔錄流行
00:29:01
目曰法寶壇經
00:29:06
汝等守護
00:29:09
遞相傳授
00:29:12
度諸群生
00:29:15
但依此說
00:29:18
是名正法
00:29:25
法海是六祖的大弟子
00:29:31
這位法海和尚
00:29:34
對六祖行一個大禮
00:29:39
才問惠能祖師
00:29:44
說師父 你歸天之後
00:29:49
第七祖的祖位
00:29:52
這個衣缽你要傳給什麼人
00:29:57
惠能六祖才說
00:30:01
說我在這個大梵寺 開始說這個道理
00:30:09
一直到今天
00:30:14
你們大家所聽到的話 紀錄下來
00:30:18
流通給後世的人
00:30:23
這部的經 你把它稱做法寶壇經
00:30:30
你們大家遵守這部經
00:30:38
來保護這部經
00:30:41
互相來輾轉傳授
00:30:46
度化一切的眾生
00:30:50
又要照 法寶壇經所說的去做
00:30:56
就是真正的佛法
00:31:00
若這樣子就沒有失去 我今天所創立的宗旨
00:31:09
才不會誤到 我說的這個真理
00:31:15
所以論理
00:31:18
法海和尚來問說 你第七祖的祖位要傳給誰
00:31:25
現在 在禪宗 對於第七祖的祖位
00:31:33
可以說各門派 紛紛議論說法不同
00:31:43
所以呢 很多人就根據什麼
00:31:48
根據六祖壇經一句話
00:31:53
你們現在可以 把它翻九十九頁
00:32:03
九十九頁第二行
00:32:11
我們現在照那個文來說
00:32:15
師曰
00:32:19
吾去七十年
00:32:23
有二菩薩從東方來
00:32:29
一出家一在家
00:32:34
同時興化
00:32:37
建立吾宗
00:32:41
締緝伽藍
00:32:47
昌隆法嗣
00:32:51
師就是指六祖
00:32:55
六祖這樣說
00:32:58
說我死後經過七十年
00:33:03
有兩個菩薩
00:33:06
從東方來
00:33:08
一個是出家眾
00:33:11
一個是在家眾
00:33:15
同時來興旺這個佛教
00:33:20
來建立這個禪宗
00:33:25
而且來保護我們 這個禪宗的寺廟
00:33:32
會來傳很多很多 這個禪宗的後嗣
00:33:40
所以後來就是說
00:33:42
六祖說這個 一個出家一個在家
00:33:46
這兩個就是第七祖
00:33:49
到底這兩個七祖是誰
00:33:53
現在在佛教的派門 紛紛不決
00:34:02
有人說
00:34:04
出家就是馬祖道一
00:34:07
在家就是白玉蟾
00:34:10
但是也有人說 出家是黃檗希運禪師
00:34:15
在家是裴休居士
00:34:20
但是有人說 出家是馬祖道一
00:34:24
在家是龐居士
00:34:29
所以呢 對於這個問題
00:34:34
在台南我有說過
00:34:37
但是我們在座 沒有聽到的人也很多
00:34:41
真的這個 禪宗的第七祖是誰
00:34:49
實在沒辦法解決的問題
00:34:52
所以我們現在 對於這個六祖壇經
00:34:58
下午跟你說這些話 你們以後慢慢的研究
00:35:03
再考證歷史
00:35:05
你就知道第七祖是誰
00:35:09
下午說到這邊 時間的問題
00:35:12
我們就暫且告一段落
00:35:14
下期再來討論說 到底第七祖是誰
00:35:20
不然你在那裡爭 爭到面紅耳赤沒什麼用
00:35:24
對不對
00:35:25
萬事要有證據 沒有證據不能隨便亂說
00:35:30
對不對
00:35:32
說的要合理合法的 不能強辭奪理的
00:35:38
所以我們下午 就在這裡結束
00:35:41
等候下期 我們再來討論
00:35:44
在座同修 大家午安
00:35:51
我們現在來看九十六頁
00:35:59
第七行
00:36:02
從第十三字開始
00:36:08
現在開始
00:36:09
法海上座
00:36:13
再拜問曰
00:36:16
和尚入滅之後
00:36:20
衣法當付何人
00:36:23
師曰
00:36:25
吾於大梵寺說法
00:36:29
以至於今
00:36:33
鈔錄流行
00:36:38
目曰法寶壇經
00:36:43
汝等守護
00:36:45
遞相傳授
00:36:48
度諸群生
00:36:51
但依此說
00:36:53
是名正法
00:36:57
惠能六祖這樣說
00:37:02
因為這個法海是 惠能的大弟子
00:37:09
他來問惠能六祖說
00:37:12
師父你若入滅之後
00:37:17
這個第七祖的祖位 這個衣缽到底你要傳給誰
00:37:28
他現在要問說 第七祖到底是誰
00:37:32
所以惠能祖師跟他說
00:37:35
我在大梵寺說法
00:37:39
一直到今天為止
00:37:43
你們所聽的道理 記錄起來流傳給後世
00:37:53
這部經稱呼叫做法寶壇經
00:37:59
你們大家若遵守這部經 來保護它
00:38:07
互相輾轉傳授 來度化一切眾生
00:38:14
又照我這 法寶壇經的話去做
00:38:19
就是真正的佛法
00:38:23
也是禪宗的真理
00:38:28
所以文說到這裡
00:38:31
禪宗第七祖的祖位
00:38:34
當今在這個佛教界
00:38:38
這個禪宗的各門派
00:38:42
紛紛議論說法不一
00:38:47
所以我們今天要來了解 到底六祖傳給這個第七祖
00:38:55
第七祖是什麼人
00:38:59
實在我們話說到清楚
00:39:07
禪宗根本沒有第七祖
00:39:11
若要說起真正七祖
00:39:15
可以說六祖所有的徒弟
00:39:20
大家都可以說是第七祖
00:39:23
因為我們在禪宗 在印度傳二十七祖
00:39:29
來到達摩祖師二十八祖 傳來我們中國
00:39:35
達摩祖師變成初祖
00:39:39
達摩祖師傳來到惠能六祖
00:39:43
若這樣我們東方 我們這個中國
00:39:46
和西方的印度 合計剛好三十三祖
00:39:52
並沒有東方的第七祖
00:39:55
在這個典故 或是這個文獻的上面出現
00:40:02
假使你若要強調 有這個第七祖
00:40:05
把他強調來說
00:40:08
那麼惠能六祖
00:40:11
祂所傳第七祖是誰
00:40:14
現在大家都根據什麼
00:40:16
根據六祖壇經 付囑品裡面一句話
00:40:24
我們現在來翻九十九頁
00:40:30
現在再翻一頁過去
00:40:32
這個九十九頁第二行
00:40:38
他說又云
00:40:41
吾去七十年
00:40:44
有二菩薩
00:40:47
從東方來
00:40:49
一出家
00:40:51
一在家
00:40:53
同時興化
00:40:56
建立吾宗
00:41:04
締緝伽藍
00:41:09
昌隆法嗣
00:41:15
這段經文意思就是說
00:41:19
說我死之後
00:41:21
我去就是已經 六祖說我死之後
00:41:25
經過七十年
00:41:28
就是六祖死後經過七十年
00:41:32
有兩個願地菩薩就是 有兩個修菩薩行的人
00:41:39
從東方來
00:41:42
一個是出家的和尚
00:41:45
一個是在家的居士
00:41:48
才會說一出家一在家
00:41:53
這兩個人
00:41:56
當時要來興盛弘化
00:42:00
目的就是要來建立禪宗
00:42:05
又來建造佛寺
00:42:09
伽藍 伽藍就是佛寺
00:42:12
讓禪宗的法嗣
00:42:16
得到大大的昌隆 和發展起來
00:42:22
所以現在本文所說的 說我去七十年
00:42:27
有兩個菩薩從東方來
00:42:29
一個出家一個在家
00:42:32
要同時興化建立吾宗 這句話
00:42:36
後代的人
00:42:38
就認為說 這就是第七代的祖
00:42:42
第七代的祖師
00:42:46
這兩個菩薩到底指什麼人
00:42:49
當今各宗這個派門
00:42:55
現在各宗就是 我們禪宗各宗的派門
00:42:59
來爭論不休
00:43:04
所以當今
00:43:06
來爭論的大約有三個種類
00:43:13
第一就是說 馬祖道一和白玉蟾
00:43:18
出家就是馬祖道一
00:43:20
在家就是白玉蟾
00:43:24
第二就是指說
00:43:26
出家就是黃檗希運和尚
00:43:30
在家就是裴休居士
00:43:34
第三就是說 出家就是馬祖道一
00:43:38
在家就是龐居士
00:43:41
所以對這個問題
00:43:44
現在我們簡略 把它寫上黑板
00:43:49
才知道惠能六祖死之後 經過七十年
00:43:55
出現這兩個到底是什麼人
00:43:59
現在黑板寫了之後 我們再來慢慢研究
00:44:04
黃字這裡先說
00:44:07
現在我們禪宗
00:44:11
六祖死之後
00:44:14
有分做五家七宗
00:44:18
禪宗就分做七個宗派
00:44:22
但是在這個七個宗派其中
00:44:25
他所說的 第七代祖師就不同人
00:44:32
最頭一個說的 出家就是馬祖道一
00:44:38
在家就是白玉蟾
00:44:41
另外一個就是說 出家就是黃檗希運和尚
00:44:47
在家就是裴休居士
00:44:50
第三說就是說
00:44:52
出家就是馬祖道一
00:44:55
在家就是龐居士
00:44:58
現在要先了解 惠能祖師祂死的年代
00:45:06
經過七十年是指什麼人
00:45:12
我們現在看佛光大辭典
00:45:16
惠能 唐代僧
00:45:21
我國禪宗第六祖
00:45:25
弘揚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00:45:31
之頓悟法門相對
00:45:35
史稱南頓北漸
00:45:40
南能北秀
00:45:43
先天元年
00:45:45
命門人於國恩寺 建立報恩塔
00:45:50
翌年七月歸返國恩寺
00:45:56
八月示寂
00:45:59
世壽七十六歲
00:46:03
現在首先來了解 這個先天的年號
00:46:10
在歷代大事年表 裡面這樣說
00:46:15
唐睿宗太極元年
00:46:19
五月改元延和
00:46:22
八月帝傳位太子隆基
00:46:26
改元先天
00:46:28
翌年改元開元
00:46:32
所以在這年的中間
00:46:35
國家的年號很復雜的
00:46:40
在歷代大事年表裡面說
00:46:43
這個唐睿宗 那個年號叫做太極
00:46:49
那一年剛好太極元年
00:46:51
就是公元七一二年
00:46:56
到五月就改元叫做延和
00:47:01
所以太極元年 是只有四個月而已
00:47:07
現在改元延和到八月
00:47:12
六月七月八月 才兩 三個月而已
00:47:18
他這個睿宗 將帝位傳給太子隆基
00:47:23
後來登基就是唐玄宗
00:47:27
當時就改元先天
00:47:31
但是改元先天到隔年
00:47:34
又改元開元
00:47:37
所以話若說起來 這個太極的年號才五個月
00:47:43
四個多月
00:47:46
延和的年號
00:47:48
才有兩 三個月
00:47:52
這個先天的年號
00:47:55
也才三 四個月而已
00:47:57
幾個月就換年號了
00:48:01
所以現在我們就來看 佛光大辭典
00:48:04
這是略記
00:48:06
因為你若全文 要寫來說很長啊
00:48:09
現在是要讓你們了解年號
00:48:12
要了解惠能死之後 經過七十年的經過
00:48:19
他說惠能是公元六三八年 到七一三年間的人
00:48:29
所以惠能是在 公元七一三年歸空
00:48:35
若過七十年呢
00:48:37
等於就是七八三年間
00:48:43
那個人就是 六祖所指定的七祖
00:48:47
這樣說比較快
00:48:48
說再經過七十年
00:48:50
七一三年再七十年 剛好七八三年
00:48:54
現在就慢慢研究
00:48:58
這個惠能 是唐朝時代的出家人
00:49:03
是中國禪宗的第六祖
00:49:09
他來弘揚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00:49:14
這個頓悟的法門
00:49:19
這個頓悟的法門 和漸悟的法門是相對的
00:49:23
這都簡略寫的就對了
00:49:26
所以在歷史上 稱呼說南頓北漸
00:49:32
南方是頓悟 北方是漸悟
00:49:37
有時候說是南能北秀
00:49:41
南方是惠能 北方是神秀
00:49:46
在先天元年 是公元七一二年
00:49:52
惠能叫祂的徒弟
00:49:55
在這個國恩寺 蓋一間報恩塔
00:50:01
隔年七一三年七月
00:50:06
惠能六祖回去這個國恩寺
00:50:10
當時六祖在外面啊 就回去這個國恩寺
00:50:17
祂七月回去 到八月就死了
00:50:21
就好比回國恩寺 一個月而已就歸天去了
00:50:26
壽命活七十六歲
00:50:30
等於呢 現在六祖是在 公元七一三年八月來示寂
00:50:39
經過七十年 到底是要指什麼
00:50:44
現在要跟你們所說的 這三個說法
00:50:48
其他還有說法不同的
00:50:52
是主要這三個要先說
00:50:56
但是現在要說的
00:50:58
先跟台南這些道親 聲明一下
00:51:02
因為這在台南 我們前年有說過了
00:51:06
剛開課的時候就有說過了
00:51:10
但是你忍耐再聽一下 經過一年多了
00:51:14
你再聽一下
00:51:16
讓你再回想我當時說的
00:51:20
因為這裡大多數 都沒有聽到的比較多
00:51:23
是我們台南的師兄弟 有聽過一次了
00:51:29
所以現在我們 要來說起這個馬祖
00:51:36
最頭一個說的 馬祖道一和白玉蟾
00:51:42
現在先來說 馬祖道一的史蹟
00:51:46
現在來看佛光大辭典
00:51:49
馬祖道一 唐代禪僧
00:51:55
南嶽懷讓之法嗣
00:51:59
馬祖以即心是佛
00:52:03
大弘禪風
00:52:05
入室弟子有一百三十九人
00:52:11
由是宗門益盛
00:52:16
轉化無窮
00:52:19
唐德宗貞元四年正月
00:52:24
登建昌石門山
00:52:28
經行林中託付後事
00:52:32
於二月四日示寂
00:52:36
世壽八十
00:52:39
現在佛光大辭典這是略記
00:52:42
因為你若要看 他的史蹟是很長
00:52:45
現在這一段 是要用來考證用的
00:52:50
他說這個馬祖道一禪師
00:52:53
他是公元七○九年 到七八八年間的人
00:53:03
在唐朝的時候 禪宗的出家人
00:53:09
是南獄懷讓禪師
00:53:14
這個懷讓禪師 是六祖的徒弟
00:53:18
這個法嗣就是等於說
00:53:20
這個馬祖就承受 這個懷讓的衣缽
00:53:27
若要說起來就是 六祖的徒孫子
00:53:32
馬祖他是用即心是佛 這個口號
00:53:39
大大的來弘揚禪宗的教育
00:53:45
馬祖的徒弟
00:53:49
有一百三十九人
00:53:54
由這樣呢 他這個禪宗的門派
00:53:59
讓馬祖的宣揚非常的茂盛
00:54:05
他的轉化無窮
00:54:07
可以說對禪宗的貢獻很大
00:54:12
到唐朝德宗貞元四年
00:54:16
是公元七八八年正月
00:54:21
來到建昌的石門山
00:54:26
經過一個樹林中
00:54:30
知道他快要歸天了
00:54:33
才衣缽傳給他的徒弟
00:54:36
二月初四日來歸天
00:54:39
壽命活八十歲
00:54:44
對於這個本文
00:54:46
現在愚叟翁做個評論
00:54:51
六祖於唐玄宗 先天二年示寂
00:54:56
時馬祖道一年五歲
00:55:01
惠能六祖示寂後七十年
00:55:05
時馬祖道一年七十五歲
00:55:10
大興頓法之禪宗
00:55:13
是應經中所說之讖語
00:55:18
吾去七十年
00:55:20
有二菩薩從東方來
00:55:23
一出家 一在家
00:55:26
同時興化 建立吾宗
00:55:31
愚叟翁是老師的道號
00:55:35
我做一個以六祖壇經 和我們中國的歷史符合
00:55:47
到底六祖死之後 經過七十年是指什麼人
00:55:52
這樣做個考證就對了
00:55:56
他說六祖 在唐玄宗先天二年
00:56:00
就是公元七一三年來歸天
00:56:05
當時馬祖道一 剛好五歲而已
00:56:10
惠能六祖死之後 經過七十年
00:56:16
當時馬祖道一 剛好七十五歲
00:56:20
因為六祖死的時候 馬祖五歲啊
00:56:25
又經過七十年來說 馬祖當時七十五歲
00:56:32
馬祖在七十五歲的時候
00:56:35
他禪宗頓法的法門 是非常的興旺
00:56:43
就像這裡所寫的
00:56:46
馬祖他在公元七八八年 的時候歸天的
00:57:00
若他經過七十年
00:57:05
剛好公元七八三年
00:57:13
他八八年死 剛好七十五歲啊
00:57:18
若要照經過七十年時候 他剛好七十五歲
00:57:22
剛剛好 他在興旺禪宗的時候
00:57:28
所以這句話就應在 六祖壇經裡面所說的懺語
00:57:35
說吾去七十年
00:57:38
有二菩薩從東方來
00:57:41
一出家 一在家
00:57:43
同時興化 建立吾宗
00:57:47
所以現在一個出家 一個在家
00:57:50
出家若說馬祖就有資格
00:57:55
他出家 是一位出家眾的菩薩
00:58:03
但是在家的
00:58:05
我們首先第一個說法
00:58:09
在家就是來指什麼
00:58:11
就是來指說這個白玉蟾
00:58:14
若白玉蟾呢 可以說是
00:58:18
惠能死之後經過七十年
00:58:21
那個情況怎麼樣
00:58:23
我們現在就來看 道教大辭典一個解釋
00:58:29
白玉蟾
00:58:31
本名葛長庚
00:58:35
大父為福建侯官縣人
00:58:43
父夢道者授以白玉蟾蜍
00:58:50
是夜長庚生
00:58:53
故以玉蟾呼之
00:58:56
後祖父相繼亡
00:59:01
母他適白姓
00:59:06
故改名白玉蟾
00:59:08
隨父回閩中
00:59:12
毅然求道
00:59:14
遇陳翠虛師事之
00:59:20
修煉於武夷山
00:59:22
自號海瓊子
00:59:25
後得道成仙去
00:59:29
道稱瓊琯紫清真人
00:59:34
是為南宗第五祖
00:59:38
現在看道教大辭典
00:59:41
說白玉蟾他的本名 是姓葛名叫做長庚
00:59:48
大父就是祖父
00:59:50
他祖父是福建侯官縣的人
00:59:56
他父親夢到一位修行人
01:00:00
送他一隻的蟾蜍
01:00:05
蟾就是蟾蜍
01:00:08
是用白色的玉 去雕刻的蟾蜍
01:00:13
那一晚呢 長庚就出生
01:00:18
所以他父親幫他 才取一個外號叫做玉蟾
01:00:22
玉雕刻的蟾蜍
01:00:26
後來他祖父
01:00:29
祖就是祖父 父就是父親
01:00:32
他祖父 他父親都死了
01:00:35
他母親又改嫁
01:00:39
嫁姓白
01:00:42
姓白呢 當時他還小
01:00:45
玉蟾還小
01:00:47
所以就這樣改名字
01:00:50
等於說 認這位姓白的當父親
01:00:54
改姓 姓白才叫做白玉蟾
01:00:59
現在對他父親 是跟這個繼父
01:01:02
跟他母親再嫁的父親 回去這個福建
01:01:09
突然間就想要去學道 就去求道
01:01:13
去遇到這個陳翠虛 就是南宗的第四祖
01:01:20
我們道家也有 一個南宗和北宗
01:01:24
南宗是南七真 北宗是北七真
01:01:29
我們若是邱長春 那就是北七真
01:01:33
這個是南七真
01:01:35
去遇到南七真第四祖 拜他為師跟他走
01:01:42
師事之
01:01:43
師就是拜他為師
01:01:45
事之就是跟他學道
01:01:48
就這樣修煉在這個武夷山
01:01:52
自己另外取一個名字 叫做海瓊子
01:01:56
後來得道成仙
01:01:59
後來就是和第四祖學道
01:02:03
得道才成仙去了
01:02:06
所以在這個道家 稱呼叫做瓊琯紫清真人
01:02:13
算來就是我們道家 南七真其中的第五祖
01:02:20
這個白玉蟾的年代
01:02:23
在中國道教大辭典這樣說
01:02:27
白玉蟾 公元一一九四年年代的人
01:02:34
道教南宗第五祖
01:02:38
因為中國道教大辭典 和道教大辭典是不同本書
01:02:47
我們道教大辭典 是台灣版的
01:02:51
中國道教大辭典 是大陸版的
01:02:56
我們台灣版的沒有寫年代
01:02:59
大陸版的有寫年代
01:03:04
他出世是公元一一九四年
01:03:08
但是他成仙的年代沒有寫 不知道幾歲就對了
01:03:15
那麼現在 由這些文來做些考證
01:03:20
下午要說晚一點是為什麼
01:03:22
每次我們若說完都又座談
01:03:25
座談再去和美
01:03:29
遇到下大雨到和美還很早
01:03:34
剩一些時間 做些考證之後再來走
01:03:40
說完再馬上走這樣子
01:03:42
現在來看愚叟翁 另外一個解釋
01:03:47
按此說不可能
01:03:50
為惠能六祖所云之預言
01:03:55
吾去七十年
01:03:57
有二菩薩
01:03:58
從東方來
01:04:00
一出家 一在家
01:04:03
同時興化
01:04:04
建立吾宗
01:04:06
這句預言
01:04:08
何以故
01:04:09
因馬祖道一是佛家弟子
01:04:14
而白玉蟾是道家的祖師
01:04:19
又馬祖道一 出生於公元七○九年
01:04:24
而白玉蟾出生於 公元一一九四年
01:04:30
二人出生的時間
01:04:33
相差四百餘年
01:04:36
何能同為第七代祖師
01:04:42
現在愚叟翁 我本人做一個…
01:04:46
用史蹟的年代來做個評論
01:04:52
照於這個說法
01:04:54
是絕對不可能說 惠能六祖所說的預言
01:05:01
說吾去七十年
01:05:04
有二菩薩 從東方來
01:05:07
一出家 一在家
01:05:09
同時興化 建立吾宗這句預言
01:05:13
是什麼原因不可能
01:05:17
因為馬祖道一 是佛家的弟子
01:05:23
若白玉蟾是道家的祖師
01:05:27
又馬祖道一 出世在公元七○九年
01:05:33
白玉蟾是出世 在公元一一九四年
01:05:40
兩個人的出生 時間相差四百多年
01:05:47
要怎麼同時做七代祖師
01:05:50
你儘管去算看看說
01:05:52
一一九四扣七○九年 剛好四八五年
01:05:59
兩個人差四百多年 要怎麼同時做祖師
01:06:04
除非就說這個馬祖 活了五百多年再來說
01:06:09
不然不可能 對不對
01:06:13
所以你就要去 時間性的符合就知道說
01:06:18
現在第一說
01:06:20
第一說就是馬祖道一 和白玉蟾是第七祖
01:06:24
這是不可能的
01:06:27
若第二說就是說黃檗希運 和裴休居士有可能嗎
01:06:35
因為我們下午沒辦法說 已經超過半個小時了
01:06:39
等候下期再來討論第二說
01:06:43
第三說 其他還有第四說
01:06:46
但是這第四說是一般
01:06:49
就是我們一貫道 道統內以外
01:06:54
其他在佛教界 是沒有去公認
01:06:58
所以我們現在 一一來做個考證
01:07:01
你才知道說萬事萬物 不能盲目去走
01:07:06
人家說東你就東 人家說西你就西
01:07:09
一定要有一個歷史 要有一個史蹟做個交待
01:07:16
才不會互相爭 爭到臉紅脖子粗這樣子
01:07:22
不然我們下午說到這裡
01:07:25
在座同修 大家午安
01:07:30
我們這次說這個六祖壇經
01:07:35
說來到九十六頁的時候
01:07:39
因為這個法海和尚 來問六祖
01:07:44
說師父 你若入滅之後 你的衣缽到底要傳給誰
01:07:51
所以惠能六祖跟他說 我當時在大梵寺說法
01:07:59
到當今 你們所抄下我說的話
01:08:04
你們大家把它都集中
01:08:08
題目叫做法寶壇經
01:08:10
你們大家若照經去守護
01:08:16
一代又一代的傳授
01:08:19
你們有能力去度化眾生
01:08:23
這就是真正的正法
01:08:28
但是當今在佛教界當中
01:08:32
大家都一直 要找這個第七祖
01:08:36
真正禪宗有第七祖嗎
01:08:41
所以人家就根據
01:08:45
在這個六祖祂要歸天時候
01:08:52
有說一句話
01:08:56
說怎麼樣 說我歸天之後
01:09:00
經過七十年 有兩個菩薩
01:09:06
一個出家 一個在家
01:09:09
當時要來興化我們的禪宗
01:09:14
要來建造禪宗的佛寺
01:09:23
昌隆來傳這個法嗣
01:09:27
所以根據這句話之後
01:09:30
現在在佛教界
01:09:32
一般的傳說
01:09:34
說第七祖有三組
01:09:38
第一就是馬祖道一 和白玉蟾
01:09:42
第二就是黃檗禪師 和裴休居士
01:09:48
第三就是馬祖道一 和龐居士
01:09:53
所以我們上期已經有 跟你解釋這個第一說
01:10:00
第一說 以第一說的說法
01:10:07
因為和六祖所說的
01:10:09
說我歸天之後七十年 這句話不符合
01:10:15
這句話既然不符合
01:10:18
就不可能說 馬祖道一和白玉蟾
01:10:26
說要做第七祖這是不可能
01:10:29
因為馬祖道一 是佛教的出家人
01:10:33
白玉蟾是道家的祖師
01:10:36
而且年代又不合
01:10:38
所以現在上期 跟你說的這個第一說
01:10:43
我們要否定 說這個不行
01:10:47
現在我們來看這個第二說
01:10:50
第二說就是要說這個 黃檗希運和尚和裴休居士
01:10:56
對於這二個人的史蹟 現在把它寫上黑板
01:11:00
現在看佛光大辭典
01:11:03
希運 唐代禪僧
01:11:08
姓氏不詳
01:11:11
得百丈所傳心印
01:11:16
大中四年示寂
01:11:19
年壽不詳
01:11:21
現在這是要讓你知道 頭尾的史蹟
01:11:24
所以都用簡略起來
01:11:27
這是現在 是一種的考證就對了
01:11:31
他說這個希運和尚
01:11:35
到底什麼年代 出生的 不知道
01:11:39
不過他示寂的時候 是公元八五○年
01:11:46
是唐朝禪宗的出家人
01:11:52
姓什麼不知道
01:11:55
他就得到百丈和尚
01:11:58
這個百丈和尚 就是馬祖的徒弟
01:12:02
來所傳的心印
01:12:06
所以若希運和尚 若從六祖算起來說
01:12:12
六祖傳給懷讓 懷讓傳給馬祖
01:12:19
馬祖才傳給百丈 百丈才傳給希運變成這樣
01:12:25
他是在大中四年 公元八五○示寂
01:12:30
壽命不詳
01:12:32
因為他出生的年代不知道
01:12:34
所以壽命就不知道
01:12:38
若裴休居士呢
01:12:41
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1:12:43
裴休公元七九七年 至八七○年間的人
01:12:51
長慶年間舉進士
01:12:55
中年以後斷肉食
01:12:59
焚香誦經
01:13:01
世稱河東大士
01:13:04
集希運之語要 而成傳心法要一卷
01:13:12
佛光大辭典說這位裴休
01:13:15
是在公元七九七年 至八七○年間的人
01:13:23
是在長慶年間中了進士
01:13:31
以前若中進士就不得了
01:13:35
我們以前考試 最首先就是考舉人
01:13:41
再來就是考貢士
01:13:44
最後再來考進士
01:13:47
若以現在體制來說
01:13:51
若舉人就像是學士
01:13:55
若貢士等於現在的碩士
01:13:59
若進士就像 現在的博士一樣
01:14:02
那樣的體制
01:14:05
他到中年以後
01:14:07
中年就是到四十歲以後
01:14:11
就吃素食斷肉食 就是吃素食
01:14:16
每天燒香誦經
01:14:20
所以世間的人 稱呼叫做河東大士
01:14:26
他來集希運和尚說的話
01:14:31
來普一本書叫做傳心法要
01:14:37
這是他們兩個人 頭尾的史蹟
01:14:42
對於這個問題
01:14:44
我本人才做一個評論
01:14:47
現在寫在黑板做參考
01:14:50
第二說言
01:14:54
黃檗希運和裴休
01:14:58
按希運之生年不詳
01:15:02
而裴休生於公元七九七年
01:15:07
六祖示寂於公元七一三年
01:15:12
經七十年
01:15:14
公元七八三年
01:15:17
裴休未出世
01:15:19
又希運之師為百丈
01:15:23
百丈之師父為馬祖
01:15:27
馬祖之師為懷讓
01:15:30
懷讓乃六祖之弟子
01:15:33
如此推算
01:15:35
希運乃是惠能下
01:15:39
第四代之弟子
01:15:41
裴休乃希運之在家弟子
01:15:46
所以不合六祖所云之預言
01:15:49
吾去七十年
01:15:51
有二菩薩
01:15:53
從東方來
01:15:55
一出家
01:15:56
一在家
01:15:58
同時興化
01:15:59
建立吾宗
01:16:02
現在在這段文說
01:16:06
現在第二個說法
01:16:09
在佛教流傳
01:16:12
說第七祖就是 黃檗希運這個和尚
01:16:17
和這個裴休居士
01:16:20
照著希運他生年 他出生的年不知道
01:16:27
若說到裴休居士 他出生在公元七九七年
01:16:35
六祖他示寂的時候 是公元七一三年
01:16:42
經過七十年
01:16:44
七一三年再七十年 剛好公元七八三年
01:16:51
當時裴休還沒有出生
01:16:54
因為六祖歸天 是在七一三年
01:16:59
這個裴休出生 是公元七九七年
01:17:04
經過七十年來說 才公元七八三年
01:17:09
裴休根本就還沒有出生
01:17:13
又希運的師父是百丈
01:17:17
百丈的師父是馬祖
01:17:20
馬祖的師父是懷讓
01:17:23
懷讓的是六祖的徒弟
01:17:26
若這樣把它推算起來
01:17:28
希運就是惠能祖師 下面第四代的弟子
01:17:36
裴休是希運在家的弟子
01:17:40
所以不符合 六祖所說這句預言
01:17:45
說我去七十年
01:17:47
說我涅槃之後經過七十年
01:17:51
有兩個菩薩從東方來
01:17:54
一個出家 一個在家
01:17:56
要同時興化 來建立這個禪宗不符合
01:18:02
既然不符合
01:18:05
你強調要說 這個希運和尚和這個裴休
01:18:12
這兩個人是第七祖 這是不可能的
01:18:18
那麼我們要說 佛教界流傳的第七祖
01:18:23
說這第三說之前
01:18:26
因為要說第三說 就是結論啊
01:18:29
之前就是我們當今
01:18:33
在我們台灣最流行 我們這個一貫道
01:18:39
一貫道說第七祖的傳說
01:18:44
若一貫道第七祖的傳說
01:18:47
他就是說 這個馬祖道一和龐居士
01:18:53
所以現在對於這個問題
01:18:56
馬祖道一我們已經 之前第一說就
01:19:01
已經有說明過了 不用再重複說
01:19:04
現在我們來看 龐居士他出生的年代
01:19:09
若以一貫道的說法 第七祖就另一個說法
01:19:15
他就是說這個馬祖 他現在不是說馬祖道一
01:19:23
就是說馬端陽 另外一個叫做白玉蟾
01:19:28
他說這個是第七祖
01:19:30
這是我們一貫道出版的
01:19:34
金線與修道 這本書做根據來說
01:19:38
現在看金線與修道 這本書內容
01:19:44
一貫道之道統
01:19:46
歷代祖師之傳記
01:19:49
七祖白玉蟾 字晦 號海瓊子
01:19:56
家瓊州
01:19:58
才學名士
01:20:00
應試不第
01:20:02
乃遍遊訪道
01:20:05
歷盡山川
01:20:07
備嘗艱苦
01:20:10
一十六年
01:20:12
始遇陳泥丸
01:20:14
稍語道焉
01:20:16
白祖之心猶未了了
01:20:20
又復磨煉七載
01:20:22
一心哀懇
01:20:24
泥丸始傳以道
01:20:28
七祖馬端陽 號道一居士
01:20:32
為般若寺之沙門僧
01:20:35
住持法院
01:20:37
常來白家參禮
01:20:40
六祖見他勤修善果
01:20:46
廣種福田
01:20:48
頗為載道之器
01:20:51
傳授以至道心法
01:20:53
命同白祖
01:20:55
兼掌一脈道統
01:20:58
白祖及馬祖俱隱跡於盧山
01:21:03
啟教說法渡人
01:21:05
遂將道統傳授羅祖執掌
01:21:10
這裡面一個注解 首先做說明
01:21:14
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1:21:16
般若寺
01:21:17
創建於南朝 陳廢帝光大元年
01:21:24
至唐代禪宗高僧 懷讓禪師棲止本寺
01:21:32
佛光大辭典說般若寺
01:21:35
是蓋在南北朝時候的南朝
01:21:39
這個陳朝廢帝光大元年
01:21:43
是公元五六七年建立的
01:21:48
到唐朝的時候 禪宗這位高僧懷讓禪師
01:21:54
就是馬祖道一的師父 就是住在般若寺
01:22:00
現在看金線與修道
01:22:04
這本書是在說 一貫道的道統
01:22:07
和歷代祖師的傳記
01:22:10
他現在說第七祖白玉蟾
01:22:14
他的字號叫做晦
01:22:17
他的號叫做海瓊子
01:22:21
他家是住在瓊州
01:22:25
學問非常之好 但是考試沒考中
01:22:31
就這樣雲遊四海去訪道
01:22:35
經過很多地方 受了很多的艱苦
01:22:41
經過十六年 才去遇到陳泥丸
01:22:45
陳泥丸是 道家南七真的第四祖
01:22:52
現在這字讀作語
01:22:54
他跟陳泥丸來談這個道
01:22:58
但是白祖
01:23:00
白祖就是白玉蟾 他的心還不了解這個真理
01:23:05
又再磨練七年
01:23:08
一心就來懇求陳泥丸 才傳這個道
01:23:16
若七祖馬端陽 他的號叫做道一居士
01:23:21
就是般若寺的沙門僧
01:23:27
他來住持法院
01:23:30
時常到這個白家
01:23:38
他來這個白家 來參禮這個六祖
01:23:43
六祖看他才勸他 修這個善果要廣種福田
01:23:53
可以說看他 是一位有道的人才
01:23:59
再傳授這個至道的心法
01:24:03
再命令馬祖和白祖 兩個來兼掌祂六祖的道統
01:24:14
等於做七祖
01:24:17
白祖和馬祖都隱跡在盧山
01:24:23
講經說教來度人
01:24:29
從這樣這個道統 才來傳給這個羅祖
01:24:33
就是我們一貫道 所說的第八祖來執掌
01:24:39
就像這個文裡面 就有矛盾了
01:24:42
怎麼矛盾
01:24:45
他說道一居士
01:24:48
居士是受五戒 在家修行的人
01:24:54
但是他說就是 般若寺的沙門僧
01:24:58
沙門就是有具足戒的和尚
01:25:02
來住持法院
01:25:04
法院就是來傳道
01:25:07
他是居士要怎麼又做出家
01:25:13
居士是在家 沙門是出家這就矛盾了
01:25:19
第二呢
01:25:20
他說隱跡在盧山
01:25:23
隱跡就是 已經和世間人隔絕
01:25:26
閉門謝客沒有跟人來往
01:25:29
沒有跟人家來往叫做隱跡
01:25:32
要怎麼說法度人
01:25:36
既然我就隱居了 沒有跟人接觸
01:25:39
要怎麼去說法度人
01:25:43
而且這個馬祖
01:25:46
他說的不是我們佛教 所說懷讓禪師的徒弟馬祖
01:25:54
他現在是強調就是 他是叫做馬端陽
01:26:00
他的號叫做道一居士
01:26:04
若這樣說起來 陳泥丸是道家的南宗四祖
01:26:11
白玉蟾是南宗 南七真的第五祖
01:26:17
要怎麼和佛教 說的這個馬祖道一來結合
01:26:22
也不可能 對不對
01:26:26
但是我這個只是根據 金線與修道裡面說的話
01:26:32
現在就要進入考證
01:26:35
萬事萬物若沒有考證來說 等於矛盾就跑出來
01:26:42
老師不會去批評 任何一教的是非
01:26:46
我現在這個不是在談是非
01:26:48
我並不是說一貫道不對
01:26:50
我不是這樣說
01:26:52
是造這本書的人寫錯了
01:26:58
到底是名字造錯了
01:27:01
還是年代寫錯了我不敢說
01:27:05
不過現在要慢慢考證
01:27:08
考證白玉蟾的史蹟
01:27:13
白玉蟾的史蹟我們第一說 已經簡單說過了
01:27:17
現在下去考證他對南七真 第四祖陳泥丸學道的經過
01:27:29
和裡面種種的矛盾 我們要去考證起來
01:27:37
我們六祖是唐朝的人
01:27:41
白玉蟾是宋朝的人
01:27:44
唐朝經過五代 對不對
01:27:48
五代才來歸宋
01:27:52
經過不同朝代 時代也經過好幾百年
01:27:57
要怎麼兩個人結合 做第七祖
01:28:02
這是很的大問題
01:28:05
有人說會同名同姓
01:28:08
既同名同姓來說 他就不用說
01:28:12
這個白玉蟾來遇到陳泥丸
01:28:18
陳泥丸是第四祖 道家的第四祖
01:28:21
白玉蟾是五祖 這是道家公認的 對不對
01:28:28
所以我們這裡 一貫道道親很多
01:28:32
但是我們互相檢討
01:28:34
所以我前也是一貫道
01:28:40
現在這個禮拜 老師做一個小生日
01:28:47
很多師兄弟會去
01:28:49
那個文仁就很用心
01:28:52
從我出生 到今年八十六歲為止
01:28:56
寫一個史蹟
01:28:58
那個裡面 我說那個經過的事情
01:29:03
我在大陸 就受十八祖親身一指的
01:29:13
十八祖歸天做週年的時候 我也有參加
01:29:20
我是因為回來台灣之後
01:29:23
因為一貫道裡面 道統矛盾很多
01:29:29
問這些點傳師 前人都沒辦法解決
01:29:34
所以我才一心獨立 下去研究這個種種的道理
01:29:41
若論理來說 我也不能違背一貫道啊
01:29:44
因為我也是一貫道 一指過的人 對不對
01:29:48
但是這矛盾一定要訂正
01:29:52
若沒訂正來說 恐怕萬一若被歷史家的人
01:29:57
或是知道道理的人說
01:29:59
這個書怎麼 寫得這樣亂七八糟的
01:30:02
年代也不合 名字也不合
01:30:06
時代也不合那就糟了
01:30:10
所以我們這些在座的
01:30:11
一貫道的道親 佔一半以上在這裡
01:30:15
這我在台南也有說過
01:30:18
台南我在說我們 一貫道的道統我已經說過
01:30:24
我們在座的已經有聽過
01:30:28
但聽過就像孔子說的
01:30:31
學而時習之
01:30:33
只有學不行
01:30:35
還要溫習 才有辦法提醒我們人
01:30:39
所以你們回去再慢慢研究
01:30:42
我寫這些書 你可以慢慢再去翻
01:30:47
像佛光大辭典
01:30:48
佛學大辭典種種 這些所有典故的書
01:30:53
你慢慢去翻
01:30:54
或是這個道教大辭典 說到這個南七真 北七真
01:31:00
這個所有的史蹟 你慢慢去研究
01:31:04
才知道這個矛盾出在哪裡
01:31:08
到底七祖是什麼人
01:31:11
現在就要來考證這個七祖
01:31:15
雖然禪宗是說六祖為止 就沒有再傳七祖
01:31:21
不過現在若要強調七祖
01:31:23
要強調七祖
01:31:25
六祖說 我死之後經過七十年
01:31:28
有一個出家一個在家 要來執掌這個道務
01:31:32
到底是什麼人
01:31:33
要來考證這個問題出來
01:31:37
希望我們這些道親 互相來勉勵來研究
01:31:43
下次你若要傳給後代 才不會一誤再誤
01:31:48
若這樣來說後代的人 就一頭霧水了
01:31:53
現在下午說到這裡 時間也超過
01:31:56
等候下趟來 再來繼續下文來說
01:32:02
不然我們是只有 說到這裡為止
01:32:05
在座同修 大家午安
01:32:09
我們這次來談到說
01:32:13
禪宗和六祖 後來說傳給七祖
01:32:19
是不是有可能
01:32:23
但是現在我們在佛教界 的傳說中第七祖
01:32:30
他的傳說有四種
01:32:33
我們上期說來到這個第三
01:32:38
就是我們一貫道 金線與修道
01:32:41
這本書裡面所說的
01:32:45
第七祖白玉蟾和馬祖道一
01:32:55
而且他說這個馬祖道一 是般若寺的住持
01:33:02
若這樣是不是有矛盾呢
01:33:05
現在看愚叟翁一個評論
01:33:10
愚叟曰
01:33:12
此文中疑問有二
01:33:17
一者
01:33:18
本書這個139頁中
01:33:23
云禁渡僧尼
01:33:27
願度俗家千千萬
01:33:31
不度出家半個僧
01:33:34
在本文中馬祖
01:33:37
既然是般若寺之沙門僧
01:33:41
為什麼作第七祖耶
01:33:44
疑問之二
01:33:46
白玉蟾為宋朝之人
01:33:50
馬端陽為唐朝之人
01:33:54
時間相差四百餘年
01:33:58
又唐朝在前
01:34:00
宋朝在後
01:34:02
為何前代的人
01:34:05
到後代之人家參訪耶
01:34:09
此疑難解矣
01:34:14
現在對於本文這個問題
01:34:23
愚叟是我本人
01:34:25
我較大膽做個評論
01:34:29
說這個文的裡面 有疑問兩項
01:34:36
第一
01:34:39
就是我們上期說這本書
01:34:43
裡面一百三十九頁裡面
01:34:48
說一句話
01:34:50
禁止度和尚和尼姑
01:34:54
禁止度出家人
01:34:57
他希望度在家的人 千千萬萬人
01:35:03
他就不要度出家半個和尚
01:35:09
現在 在本文
01:35:11
本文就是下面這條文
01:35:14
他說馬祖 是般若寺的出家和尚
01:35:21
為什麼會做第七祖
01:35:25
同一本書
01:35:27
前面說不度出家半個和尚
01:35:32
後段說這個馬祖是 般若寺的出家和尚
01:35:40
若這樣不是就矛盾了
01:35:43
你是同一本書說的
01:35:46
你若不同本書說的 就無話可說
01:35:50
同一本書說的
01:35:52
同一個作者寫的就對了
01:35:55
若這樣這個作者 就有問題了
01:35:59
第二 這個疑問的第二
01:36:03
白玉蟾是宋朝的人
01:36:07
馬端陽是唐朝的人
01:36:10
時間相差四百多年
01:36:15
又唐朝在前面
01:36:20
宋朝在後面
01:36:24
因為唐朝
01:36:26
在六祖的時候 是在唐玄宗的時候
01:36:31
可以說是唐朝的半中間
01:36:35
經過到唐朝後又分五代
01:36:40
五代才來歸宋
01:36:43
那個中間 已經過四百多年了
01:36:47
是為什麼前代的人
01:36:50
到後代的人去參訪
01:36:53
他說這個馬端陽 去參訪這個白玉蟾
01:36:59
是要怎麼去參訪
01:37:02
四百多年前的人 怎麼去四百多年後的人
01:37:05
家裡去參訪 哪有什麼可能
01:37:11
這個就是疑問 沒辦法解釋的
01:37:16
現在另外
01:37:19
我們來看金線與修道 裡面另外一段文
01:37:27
第七代祖師白玉蟾居士
01:37:33
號白衣居士
01:37:36
六祖惠能承授 至道心法及衣缽後
01:37:44
數百惡人尋追
01:37:47
欲奪衣缽
01:37:50
幸運白玉蟾在彼犁田
01:37:54
田中救祖
01:37:57
接受衣缽
01:37:59
迎祖隱於家中供養三載
01:38:04
敬而無失
01:38:06
玉蟾素性好道
01:38:09
曾與馬端陽情投意合
01:38:13
馬常至白家往來
01:38:17
此時馬氏幸得參見六祖
01:38:22
六祖見其德慧雙佳
01:38:25
善根甚厚
01:38:28
明心見性有天緣
01:38:31
遂將密法傳與白 馬二人
01:38:35
為第七代祖
01:38:39
現在金線與修道 這個項目是一貫道之道統
01:38:46
歷代祖師之傳記 裡面所寫的文
01:38:51
他說第七代的祖師 白玉蟾居士
01:38:57
他的號叫做白衣居士
01:39:01
六祖惠能
01:39:05
來承授五祖至道心法 和這個衣缽之後
01:39:12
有好幾百個壞人 要來找祂 要追祂
01:39:18
就是要來奪這個衣缽
01:39:21
真正幸運
01:39:24
遇到白玉蟾 在那裡牽牛在犁田
01:39:31
在田間來救了六祖
01:39:34
才接受祂的衣缽
01:39:38
才迎惠能六祖隱居 在他的家裡供養祂三年
01:39:45
可以非常尊敬祂 都沒有過失
01:39:52
當時這個白玉蟾 他的素質他的個性好道
01:40:02
他和馬端陽 這個馬祖情投意合
01:40:09
這個馬祖 時常到白玉蟾家裡往來
01:40:15
在這個時候
01:40:18
這個馬祖 很幸運來見到六祖
01:40:26
六祖來看到馬祖 他的德性和智慧
01:40:33
可以說雙全 非常好
01:40:37
善根很優厚
01:40:41
可以說明心見性 他有一個天的緣分
01:40:46
從這樣他的密法來傳給 白玉蟾和馬端陽兩個人
01:40:55
就變成第七代祖
01:40:57
這樣有合理嗎
01:40:59
現在我們看愚叟翁的評論
01:41:03
白玉蟾乃宋朝時
01:41:06
道家南七真之第五祖
01:41:10
與唐朝之高僧惠能六祖
01:41:14
時間相差四百餘年
01:41:18
何能救惠能祖師
01:41:21
而成佛家禪宗之第七祖耶
01:41:26
我本人做一個評論
01:41:29
說白玉蟾是宋朝的時候
01:41:33
道家南七真的第五祖
01:41:37
和唐朝的高僧惠能六祖 時間相差有四百多年
01:41:45
要怎麼來救惠能祖師 變成佛家禪宗的第七祖
01:41:53
但是我也曾遇到 一位道親怎麼說
01:41:57
這個白玉蟾和道家五祖 的白玉蟾不同人
01:42:04
若這樣也矛盾
01:42:07
你看這本 金線與修道這本書
01:42:14
在這個一百四十頁 裡面寫怎麼樣
01:42:19
寫說一貫道的七祖白玉蟾
01:42:23
他是一位才學之士 考試沒考中
01:42:29
然後去遇到這個陳泥丸
01:42:32
陳泥丸是道家 南七真的第四祖
01:42:36
他說去遇到陳泥丸
01:42:39
之後陳泥丸才傳道給他
01:42:44
然後再認識馬端陽
01:42:49
馬端陽叫做叫做道一居士
01:42:53
在般若寺出家當主持
01:42:57
若這樣有矛盾沒有矛盾
01:42:59
他就明明寫說 陳泥丸的徒弟
01:43:02
陳泥丸是道家 南七真的四祖啊
01:43:07
所以我們就看這本書的人
01:43:12
你就要知道說 這個前後矛盾
01:43:15
你前後矛盾 若沒有看會要命的
01:43:20
現在來說一個題外
01:43:22
題外就好比是說
01:43:24
跟這個沒有關係的話
01:43:28
是為什麼跟這個沒有關係
01:43:30
我剛才才和前面這幾位
01:43:33
這些師兄弟師姐妹在說
01:43:36
你們有時候看書
01:43:40
前後要去考察
01:43:43
這本書寫的有沒有矛盾
01:43:47
看經書也一樣
01:43:50
像我們若一個會
01:43:52
章程就要看好
01:43:56
你若會議 人家若送會議記錄來
01:44:00
會議記錄要看好
01:44:03
你若跟人家契約
01:44:05
那個契約書要看好
01:44:09
像人家若拿收據給你
01:44:11
收據你要看好
01:44:14
你若要吃藥說明書要看好
01:44:19
不然都會出事情
01:44:22
這是我的經驗
01:44:24
我曾經一次一位師兄弟
01:44:27
拿那個深海的魚肝油 要給我吃
01:44:31
我說這要怎麼吃
01:44:33
一次吃二十粒
01:44:35
我感覺奇怪那種 怎麼有吃到二十顆
01:44:39
我說有說明書嘛
01:44:40
他說有盒子裡有說明書
01:44:44
我說明書拿來看什麼
01:44:46
吃兩顆
01:44:48
我說拜託這寫兩顆 你跟我說二十顆
01:44:52
還好我有看說明書
01:44:55
沒有看說明書我二十顆 吃下去若死掉 怎麼辦
01:44:59
這就是矛盾
01:45:02
所以這個若沒有注意 有時候會糟糕
01:45:06
以前你們這些在座 都還沒有參加
01:45:09
道德會比較前期就對了
01:45:12
當時我在教學組
01:45:15
現在要開大會 要有預算和決算
01:45:22
那個決算書裡面寫什麼
01:45:26
教學組花十幾萬
01:45:31
咦 奇怪 教學組 從來沒有花錢呢
01:45:34
一毛錢都沒有花
01:45:36
簿子我自己買
01:45:37
筆我自己買
01:45:38
經書我自己買
01:45:40
我從來沒有 去花教學組的錢啊
01:45:42
這十幾萬從哪裡來
01:45:44
萬一人家 若看到會議記錄說
01:45:47
哇 老師你說談道不談錢
01:45:50
你教學組怎麼在領錢 我不是慘了
01:45:55
我就馬上去問做記錄的人
01:46:01
喂 拜託
01:46:03
我教學組又沒有花錢
01:46:04
你怎麼決算 寫十幾萬在裡面
01:46:07
沒有啦 像要去講道
01:46:10
請卡車要載桌椅 做什麼說一大堆
01:46:15
我說喂 這是 社會服務組的關係呢
01:46:20
或是宣講服務組的關係呢
01:46:23
跟老師什麼關係
01:46:25
你若教學組 是買簿子 筆 經書
01:46:29
那才是教學組的關係
01:46:32
簿子 筆我自己的私房錢 買經書也是我的私房錢
01:46:37
我又不曾花會裡的錢 你怎麼寫這樣
01:46:40
這樣不對
01:46:41
不對要馬上 開臨時會要訂正
01:46:45
不然我不放過你
01:46:47
你這樣變成胡亂寫 變成偽造文書
01:46:52
我就這樣跟他說
01:46:54
你若不詳細看行不行
01:46:59
現在阿智在這裡
01:47:00
他是松山慈惠堂的乾兒子
01:47:04
當時松山慈惠堂要重建 我說的都是事實的啦
01:47:10
若不實在這錄影錄出去
01:47:13
我單單被捉去剝皮 說沒有你也亂說 對不對
01:47:20
其中有一個 重建委員會的人
01:47:24
那個人阿智就認識他
01:47:26
我不方便說名字
01:47:28
就很高興來跟我說
01:47:30
我們松山慈惠堂要重建
01:47:33
我也跟人家加入委員會 委員這樣說
01:47:38
我說你們那個有章程 他說有啊 拿給我看
01:47:42
我看看說
01:47:44
你這個重建委員會 你不要參加
01:47:47
我叫他不要參加
01:47:49
老師你怎麼說這樣 這是好事呢
01:47:52
你怎麼說不要參加
01:47:54
我說是啊
01:47:56
你參加後以後會吵架 會有糾紛
01:48:00
他說怎麼會有糾紛
01:48:02
說廟若蓋好
01:48:05
你腳底拍一拍就可以走了
01:48:07
你不可以管人家廟的事情
01:48:10
我出錢出力怎麼不可以管
01:48:13
說你章程有看沒有看
01:48:16
何必看呢
01:48:18
說不用看 我報給你看
01:48:20
翻過去你說你讀讀看
01:48:22
那裡面寫怎麼樣
01:48:24
說廟若蓋好
01:48:28
重建委員會解散
01:48:33
重組管理委員會
01:48:37
重建委員會的委員 不得干涉廟務
01:48:44
你解散之後
01:48:46
這廟要怎麼做
01:48:47
你們這些重建委員會 都不可以插手這樣子
01:48:50
這樣你有資格去管人家
01:48:53
我怎麼不知道這樣子
01:48:54
說你沒有看章程 你不知道這樣 對不對
01:48:58
很簡單就是這樣
01:49:01
像假使有些說拿收據
01:49:07
你若說收據一千元 減一個零就變成一百元
01:49:13
九百元到哪裡去我不知道
01:49:17
這樣要怎麼辦
01:49:20
不能馬馬虎虎
01:49:22
做什麼都要頭尾看清楚
01:49:26
頭尾若看不清楚 常常你就會有錯誤
01:49:32
就像李丁文先生 說一個笑話
01:49:37
說去西醫拿藥
01:49:40
他說先生怎麼吃
01:49:42
說吃飽五粒這樣說
01:49:44
吃飽飯五粒 吃飽五粒
01:49:46
回去就真的 數一百五十顆
01:49:52
把它吃下去 差點死掉
01:49:55
喔 很受不了 找醫生
01:49:58
夭壽 你叫我吃一百五十顆
01:50:00
我吃了 差點死掉
01:50:02
我說吃飽五粒 什麼吃一百五十粒
01:50:06
他說這樣西醫我不能相信
01:50:08
不相信要怎麼辦 去看中醫啊
01:50:11
中醫抓一帖藥很大包
01:50:14
他說先生這要怎麼吃
01:50:17
他說十碗煮八分這樣說
01:50:22
既然十碗煮八分 回去就爐灶升火
01:50:28
藥就放下去 倒十碗水下去
01:50:31
煮八分 水還沒有滾
01:50:33
拿來倒出來就喝了
01:50:35
喝了就拉肚子
01:50:37
現在糟了 去找醫生說
01:50:39
你這個夭壽的你
01:50:41
叫我十碗煮八分 我喝到差點拉肚子
01:50:45
他說你怎麼煮
01:50:48
就八分 水還沒滾
01:50:50
他說要命了
01:50:51
是十碗的水 煮到剩八分的水
01:50:55
你就說清楚 什麼十碗煮八分
01:50:59
我以為煮八分鐘
01:51:00
你又沒有說 那個碗八分滿的水
01:51:04
這樣看會不會要命
01:51:05
所以做事情要聽好 看準 不然會有錯誤
01:51:12
像經書頭尾若矛盾就慘了
01:51:16
像這個就都矛盾了
01:51:20
這誰作的我不知道
01:51:21
這本書什麼人作的 我不知道
01:51:24
不過作的人 矛盾就已經跑出來了
01:51:28
這是要很小心去作的
01:51:32
所以現在算說 第三個說已經不能通過
01:51:42
第一個說法也不能通過了
01:51:46
第二個說法也不能通過了
01:51:49
現在這第三個說法
01:51:52
也不能通過
01:51:54
因為我們最首先一個說法
01:51:58
他就是說 馬祖道一和白玉蟾
01:52:02
第二個說法就是說 黃檗希運和裴休居士
01:52:11
第三就是 馬祖道一和這個白玉蟾
01:52:24
但是他那個說法 有一點點不同
01:52:29
但是呢 現在第四說
01:52:33
第四說是什麼
01:52:34
就是馬祖道一和龐居士
01:52:39
若馬祖道一 已經之前就說過了
01:52:43
這次也說過了 不用重複再說了
01:52:46
現在來看龐居士 到底是什麼人
01:52:50
看會不會符合這句話 現在問題在那裡
01:52:54
現在我們來看 第三說的龐居士
01:53:03
六祖法寶壇經
92/103部影片
六祖法寶壇經 01
六祖法寶壇經 02
六祖法寶壇經 03
六祖法寶壇經 04
六祖法寶壇經 05
六祖法寶壇經 06
六祖法寶壇經 07
六祖法寶壇經 08
六祖法寶壇經 09
六祖法寶壇經 10
六祖法寶壇經 11
六祖法寶壇經 12
六祖法寶壇經 13
六祖法寶壇經 14
六祖法寶壇經 15
六祖法寶壇經 16
六祖法寶壇經 17
六祖法寶壇經 18
六祖法寶壇經 19
六祖法寶壇經 20
六祖法寶壇經 21
六祖法寶壇經 22
六祖法寶壇經 23
六祖法寶壇經 24
六祖法寶壇經 25
六祖法寶壇經 26
六祖法寶壇經 27
六祖法寶壇經 28
六祖法寶壇經 29
六祖法寶壇經 30
六祖法寶壇經 31
六祖法寶壇經 32
六祖法寶壇經 33
六祖法寶壇經 34
六祖法寶壇經 35
六祖法寶壇經 36
六祖法寶壇經 37
六祖法寶壇經 38
六祖法寶壇經 39
六祖法寶壇經 40
六祖法寶壇經 41
六祖法寶壇經 42
六祖法寶壇經 43
六祖法寶壇經 44
六祖法寶壇經 45
六祖法寶壇經 46
六祖法寶壇經 47
六祖法寶壇經 48
六祖法寶壇經 49
六祖法寶壇經 50
六祖法寶壇經 51
六祖法寶壇經 52
六祖法寶壇經 53
六祖法寶壇經 54
六祖法寶壇經 55
六祖法寶壇經 56
六祖法寶壇經 57
六祖法寶壇經 58
六祖法寶壇經 59
六祖法寶壇經 60
六祖法寶壇經 61
六祖法寶壇經 62
六祖法寶壇經 63
六祖法寶壇經 64
六祖法寶壇經 65
六祖法寶壇經 66
六祖法寶壇經 67
六祖法寶壇經 68
六祖法寶壇經 69
六祖法寶壇經 70
六祖法寶壇經 71
六祖法寶壇經 72
六祖法寶壇經 73
六祖法寶壇經 74
六祖法寶壇經 75
六祖法寶壇經 76
六祖法寶壇經 77
六祖法寶壇經 78
六祖法寶壇經 79
六祖法寶壇經 80
六祖法寶壇經 81
六祖法寶壇經 82
六祖法寶壇經 83
六祖法寶壇經 84
六祖法寶壇經 85
六祖法寶壇經 86
六祖法寶壇經 87
六祖法寶壇經 88
六祖法寶壇經 89
六祖法寶壇經 90
六祖法寶壇經 91
六祖法寶壇經 92
六祖法寶壇經 93
六祖法寶壇經 94
六祖法寶壇經 95
六祖法寶壇經 96
六祖法寶壇經 97
六祖法寶壇經 98
六祖法寶壇經 99
六祖法寶壇經 100
六祖法寶壇經 101
六祖法寶壇經 102
六祖法寶壇經 103
熱門影集
【短篇版】六祖法寶壇經
六祖法寶壇經
論語
佛教宗派概論
道德經
更新
每日懂一點_中庸之道
更新
道德經(舊版)
更新
還鄉直指(舊版)
中庸
七真史傳
頓悟入道要門論
金剛經
1060523000497
529e9206-a66d-4c2c-aee0-40daf8557d61
網站除錯報馬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