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頻道
專題3台
謝銘恩分享人
所有影集
影片專區
推薦影片
李師尊經典類
李師尊專題類
李師尊特輯類
本會弘道課程類
易懂專題類
修真錄導讀系列
修真法門
公告與宣傳類
本會事務類
個人專區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個人消息
群組專屬影片
:::
網站導覽
最新訊息
會員登入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關閉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頁面
使用搜尋功能。
Menu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會館位置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經典回顧
線上品道
修真錄
影音頻道
影片查詢
經書手稿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經書類
站內搜尋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常見問答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個人消息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群組專屬影片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更多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更多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更多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更多
經典回顧
更多
線上品道
修真錄
更多
影音頻道
更多
影片查詢
更多
經書手稿
更多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更多
經書類
更多
站內搜尋
更多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更多
常見問答
更多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更多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更多
個人消息
更多
瀏覽記錄
更多
我的最愛
更多
群組專屬影片
更多
弘道紀行
:::
首頁
略過字型切換,社群分享工具列
放大
列印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但沒關係,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
如需要選擇字級大小
IE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Chrome、Firefox 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若要分享網頁,您可使用下列連結,再輸入您想要分享的資訊: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六祖法寶壇經 38
展開影音選單
開啟所有影集
六祖法寶壇經 38
5969
2
主講者:李瑞烈老師
上架日期:2017年05月23日 00:00
加入最愛
分享
跳過片頭曲
重新整理
影片分享連結
Line
Facebook
複製連結
開始處
結束處
經文註釋 / 旁白
附件下載
00:02:14
現在看圓覺經
00:02:18
譬如銷金
00:02:21
金非銷故有
00:02:25
雖復本來金
00:02:27
終以銷成就
00:02:30
一成真金體
00:02:33
不復重為
00:02:36
佛是真金體
00:02:38
眾生為金
00:02:43
我們這個寫金字旁這個鑛
00:02:47
和石字旁的礦 本來是通用的
00:02:51
但是金字旁的鑛 等於就是專用金鑛
00:02:57
若是石字礦 包含五金以及鑽石
00:03:02
都要寫石字旁的那個礦
00:03:06
石字旁的礦範圍比較廣
00:03:08
若是這個鑛 是只有用於金字的
00:03:12
我現在再詳細 字典再翻一下才不會錯誤
00:03:17
現在圓覺經這樣說
00:03:22
說譬如要鍊金子
00:03:27
但是你要知道 金子不是鍊才有
00:03:30
本來就有了
00:03:32
這句話你就要注意
00:03:34
比如你鍊金子 金子不是鍊才有
00:03:39
你若說鍊就有來說
00:03:42
隨便路邊石頭撿來鍊也有
00:03:46
對不對
00:03:48
本來石頭裡面就有金子了
00:03:52
才說金非銷故有
00:03:55
故有就是本來就有了
00:03:58
不是隨便的石頭 拿來鍊有的
00:04:02
所以比如說你今天要鍊金
00:04:04
金不是鍊才有 本來就有了
00:04:10
雖然你有恢復本來精金
00:04:15
不過結果你還是鍊才有
00:04:18
你金鑛不鍊也是沒有
00:04:21
這就變成一種 二句話相對相反的道理
00:04:28
金子不是鍊才有
00:04:30
本來鑛裡就有金子
00:04:33
雖然你恢復本來金
00:04:36
這個鑛你不鍊完全沒有
00:04:39
那個就是完全鍊 才會變成金子
00:04:43
一旦你若成就真的金體
00:04:46
鍊成純金之後
00:04:49
它就不會變成鑛了
00:04:52
不信你若一個手環也好
00:04:55
一個項鍊也好 那個真金
00:04:57
你把它埋在地下
00:04:59
再埋一萬年 把它挖起來也是金子
00:05:02
不會再變鑛了
00:05:03
這樣說較快
00:05:06
佛是真金體眾生為金鑛
00:05:11
我們佛祖就是真金體
00:05:14
眾生就是金鑛
00:05:16
眾生金鑛 要鍊成佛的金體有辦法
00:05:21
但是佛不會再做眾生了
00:05:23
這個佛祖 絕對不會再來輪迴
00:05:26
意思就是這樣
00:05:27
這個文就說得這麼明白了
00:05:30
所以若說佛祖來轉世 這絕對不可能的
00:05:33
若說活佛來轉世 這都不可能
00:05:37
他就是還沒修夠
00:05:39
這世還沒修到了脫生死
00:05:42
再來回過頭 再來一次轉世再來重修
00:05:46
不是佛祖來轉世的
00:05:48
你到菩薩就不會來轉世
00:05:49
到羅漢就不會來轉世
00:05:51
不要說到佛祖
00:05:53
若說什麼佛來轉世 這都是欺騙人的
00:05:56
這樣說較快
00:05:58
這不是我說的
00:05:59
這是圓覺經說的
00:06:02
另外楞嚴經也一句話
00:06:06
金鑛雜於精金
00:06:09
其金一純
00:06:11
更不復於金
00:06:13
諸佛如來 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00:06:18
說這個金鑛裡面有精金在
00:06:22
你若一金鑛裡面 就有金子了
00:06:25
這個金子若純
00:06:27
金子若純 就是已經鍊成金子了
00:06:29
他就不會回復成金鑛了
00:06:32
一變成金子 就不會回復為金鑛了
00:06:34
所有的佛祖
00:06:36
以及我們的先天大道 也是一樣啊
00:06:41
所以若說 什麼佛祖在哪裡轉世
00:06:44
這根本都是魔
00:06:46
這樣跟你說較快
00:06:48
不可能是佛
00:06:49
佛絕對不可能再來投胎
00:06:52
這樣跟你說較快
00:06:54
所以我在說的話都負責任
00:06:57
或是有根據
00:06:58
沒有根據的話 我一句都不去談
00:07:02
因為這個妄言是佛的大戒
00:07:06
殺盜淫妄酒
00:07:08
這個五戒是佛的制定
00:07:11
你一旦沒事實的話講出來
00:07:14
已經犯了戒律了
00:07:17
我們現在再看下文
00:07:33
善知識
00:07:36
無者 無何事
00:07:40
念者 念何物
00:07:43
無者 無二相
00:07:48
無諸塵勞之心
00:07:53
這是無念的真理啊
00:07:56
他說你這些有善根的人
00:07:59
現在我們說無念
00:08:01
究竟這個無是要指什麼
00:08:04
無者無何事
00:08:06
到底無是要指什麼
00:08:08
這個念是要指什麼東西
00:08:12
說無念
00:08:13
無念 到底這個無 是要指什麼
00:08:16
這個念是要指什麼東西
00:08:21
他所說的無 都沒有兩樣不同的相
00:08:29
好比說我在這裡聽道理
00:08:31
這裡一個道的相
00:08:33
你心裡再想你家裡的事業
00:08:36
這就是另外一個事業的相
00:08:38
就兩個相出來了
00:08:41
這個無就是無二相
00:08:44
你既在這裡聽道理 你就專心聽道理
00:08:47
你回到你家你若在做事業
00:08:50
不用在那裡再想道了
00:08:51
你就全心 去為你的事業比較要緊
00:08:54
這樣說比較快
00:08:57
所以無就是無二相
00:09:02
沒有這個塵勞之心
00:09:06
塵勞就是煩惱
00:09:08
你心就沒有那個煩惱的心
00:09:11
念是什麼
00:09:12
念就是念真如本性
00:09:15
你念就是只有念你的本性
00:09:17
念說我要怎麼修才會成道
00:09:20
只有一個念頭而已
00:09:22
沒有兩個念頭
00:09:25
再看…對於這個本文
00:09:28
我說這個真如
00:09:31
我指這個真如
00:09:33
真如本來是說我們的佛性
00:09:36
所以對這個真如 我們來做個說明一下
00:09:41
他說唸真如本性
00:09:43
等於是只有想說 要怎樣才能看出本性
00:09:47
其他你就不要用唸
00:09:49
但是對於真如有的不瞭解
00:09:51
現在來說明 這個真如來跟你做參考
00:09:54
我們現在看佛光大辭典
00:09:58
真如即指遍布於宇宙中 真實之本體
00:10:06
為一切萬物之根源
00:10:10
又作如如 如實 法界
00:10:15
法性 實際 實相 如來藏
00:10:19
法身 佛性 自性清淨心
00:10:25
佛光大辭典 等於也是佛學大辭典
00:10:30
本來最早 我們有一本佛學辭典
00:10:35
後來因為這個典故不足
00:10:38
所以才添加 再增加這本佛學大辭典
00:10:46
不過這個佛學大辭典 有時候裡面的文
00:10:50
比較寫得較文言
00:10:52
若寫文言有的一種 初學的人看不太懂
00:10:57
所以當時 這個佛光山星雲法師
00:11:01
召集全國的高僧
00:11:05
才下去編輯 這本的佛光大辭典
00:11:08
這是佛光山做主編的 才叫做佛光大辭典
00:11:13
等於就是佛學大辭典
00:11:15
他在寫 寫得較白話
00:11:17
一般的人 看得比較明白這樣子
00:11:20
現在這佛光大辭典 說真如是什麼
00:11:25
就是指遍布 在這個宇宙中真實的本體
00:11:30
為什麼偏布於宇宙中 真實的本體
00:11:35
無論你是佛 無論你是菩薩
00:11:38
無論這六道四生 都是有真如本性的存在
00:11:46
才說偏布於宇宙中 真實之本體
00:11:50
也是一切萬物之根源
00:11:55
但是這真如有時說是如如
00:11:59
為什麼他說如如
00:12:00
因為我們的本性 是如如不動
00:12:03
所以有時取為如如
00:12:05
有時候說如實
00:12:07
有時候稱呼法界
00:12:09
有時說是法性
00:12:11
實際 實相 如來藏 法身
00:12:14
有時說佛性
00:12:16
也可以說是自性清淨心
00:12:19
這個就是佛光大辭典 提出這些跟你做參考
00:12:25
但是其他還有哦
00:12:28
單單這個佛性 裡面不同名字
00:12:31
最少還有五十種的名稱
00:12:36
那麼這樣說來 有的說怎麼不統一這樣子
00:12:40
很為難啦
00:12:42
要統一很為難啦
00:12:43
因為我們中國有很多派門
00:12:47
各人的看法不同
00:12:50
好比像我說 剛才這樣突然間
00:12:54
上面滴了一些水下來
00:12:56
人家說落雨
00:12:58
你若這些國語 就不會說落雨了
00:13:00
說下雨
00:13:02
若這些客家人同胞說落水
00:13:06
不同啦
00:13:07
你要叫那些客家人同胞說
00:13:09
你就要講落雨
00:13:10
他說 不可以啦
00:13:13
我們只有說落水 對不對
00:13:15
因為他有他的執著啊
00:13:17
所以呢 我們中國那麼廣
00:13:20
所有祖師的言論
00:13:22
祂在注解那個經文啊
00:13:25
沒辦法統一的
00:13:26
怎樣都沒辦法統一
00:13:29
像佛祖有時候說如來
00:13:32
有時候說世尊
00:13:34
有很多 很多名稱
00:13:36
沒辦法 這是沒辦法統一的東西
00:13:40
但是只要能瞭解就好了
00:13:44
所以佛光大辭典 才來講這個本性
00:13:47
因為這裡面沒講到本性啊
00:13:49
其實真如也是本性
00:13:52
所以六祖才說真如本性
00:13:55
佛光大辭典說 本性指固有之性德
00:13:59
即常住不變之絕對真實性
00:14:03
本性就是固有我們的性德
00:14:06
好比我們本性的功德
00:14:10
就是永遠住在不會變 絕對的真實的性
00:14:22
所以呢 現在我們六祖壇經
00:14:25
他才說念者念真如本性
00:14:30
念什麼 只有念你的本性
00:14:33
念你的良心道德
00:14:35
念你的天理良心而已
00:14:37
其它你不用再念什麼
00:14:40
再接下去看下文
00:14:45
真如即是念之體
00:14:49
念即是真如之用
00:14:55
說這個真如 就是我們這個念的本體
00:15:01
若是念就是真如的作用
00:15:06
這個念的體和真如的用
00:15:11
若要講到比較清楚
00:15:15
就是好像什麼
00:15:16
我用一個東西 來做比喻你聽得較清楚
00:15:21
現在這個電風扇 靜靜的沒有動
00:15:25
這是若要用念來講 就是真如本體
00:15:30
因為真如本體 是如如不動啊
00:15:33
這個就是念的本體
00:15:38
現在這個電風扇 電把它插下去動了
00:15:41
這就發生作用了
00:15:44
這就是我們人的心意
00:15:48
這個電風扇 若開始在叩叩叩…
00:15:50
那就是我們的念
00:15:53
但是這個念它的本體 你電把它關掉就靜靜的
00:15:59
它不會再叩叩叫了
00:16:01
這就是念的本體
00:16:03
但是他這個真如 是念的本體
00:16:09
但是這個念是真如的作用
00:16:15
因為你這個靜靜的
00:16:16
電插上去才會動啊
00:16:18
念就是真如的作用
00:16:21
它所作用出來的嘛
00:16:23
比如說一個人 心都空空的沒有半樣
00:16:27
這就是他的本體
00:16:29
現在看到一個東西心動
00:16:31
這就是他真如所有的作用 這樣說較快
00:16:37
所以我們在中庸 才一句話這樣跟我們說
00:16:42
喜怒哀樂之未發
00:16:48
謂之中
00:16:51
發而皆中節
00:16:53
謂之和
00:16:56
中也者
00:16:57
天下之大本也
00:17:00
和也者
00:17:01
天下之達道也
00:17:04
現在這句話 就跟六祖說的意思一樣
00:17:10
喜就是高興
00:17:13
怒就是生氣
00:17:16
哀就是悲哀
00:17:19
樂就是快樂
00:17:22
還未發 怎樣叫做未發
00:17:26
還藏於我們的心裡還未發
00:17:30
這個叫做中
00:17:33
這個中是什麼
00:17:35
等於就是剛才六祖所說的
00:17:39
真如就是念之體
00:17:42
那個中是如如不動哦
00:17:45
沒有動
00:17:47
這個就可以說是他的本體
00:17:49
這樣說較快
00:17:53
但是發而皆中節
00:17:57
現在這個不能讀作中
00:17:59
讀作「中」
00:18:01
好比我們中了彩券那個中
00:18:03
中就是等於有合理 不脫離節外生枝
00:18:11
這個叫做和
00:18:15
這個中節 什麼叫做中節
00:18:20
一個人你這個本性
00:18:22
所發出來的
00:18:24
好比像這個電風扇
00:18:26
電插上去所發出來的 有一個軌道在轉
00:18:33
但是呢 你若假使一個人的念
00:18:36
若生出來來說
00:18:38
就沒有中節了
00:18:41
念若生出來怎麼沒中節
00:18:43
他就不合和了啊
00:18:46
心就會偏到邪的去了
00:18:52
這個恐怕這期沒辦法講
00:18:55
下期再詳細說明 中節和沒中節這個原理
00:19:01
這就是叫做和
00:19:05
什麼叫做中
00:19:07
中就是天下之大本
00:19:11
大本等於就是
00:19:12
因為我們六祖所說的本體
00:19:17
最大的根本的本源
00:19:20
若是和是天下的達道
00:19:24
達道就是共同要走的路
00:19:29
所以一個人 你發若沒有中節
00:19:37
就會離譜
00:19:39
發若中節會怎樣
00:19:42
有的人不懂說要斷這個情
00:19:48
他說若這樣來說就全完了
00:19:51
也不能高興
00:19:52
也不能生氣
00:19:53
也不能悲哀
00:19:55
也不能快樂
00:19:56
若這樣就變成木頭人了
00:19:59
中節 什麼叫做中節
00:20:01
簡單地說 喜而不過
00:20:06
高興沒有超過
00:20:09
怒而不忿
00:20:12
好像他們佛家 所說的苦口婆心
00:20:16
罵你 是要你好
00:20:19
我並不是怨恨你
00:20:22
才說是怒而不忿
00:20:25
哀而不傷
00:20:27
難不成說家裡 一個人死後不會悲傷嗎
00:20:30
這樣就全完了
00:20:32
不傷就是不會傷心
00:20:35
假使說父母親去世
00:20:38
你煩惱到整個人 都軟趴趴的不能動
00:20:41
死人要放在那讓他臭掉嗎
00:20:43
不可以啦 不可以傷啊
00:20:46
可以哀不能傷
00:20:49
才說哀而不傷
00:20:51
樂而不淫
00:20:54
這個淫不是邪淫的淫
00:20:59
這個淫就是亂
00:21:01
樂而不淫
00:21:02
假使若是說今天熱鬧 叫一個康樂隊來這裡表演
00:21:07
唱一些單純的歌
00:21:09
這就是樂而不淫
00:21:11
你若叫脫衣舞來跳
00:21:13
唱不三不四的歌
00:21:15
這樣就已經超過了
00:21:17
這就沒有中節了
00:21:20
你就要知道這個道理
00:21:22
所以呢
00:21:24
我們要知道中庸所說的 就是走中間的路
00:21:30
這就是他們佛家所說的 不偏相不偏空
00:21:35
就是那中道的道理
00:21:40
我們下午說到這裡
00:21:42
我們就暫且告一段落
00:21:45
在座同修 大家午安
00:21:49
我們現在翻四十四頁
00:21:58
第一行
00:22:02
最後一字
00:22:04
不然我們現在開始
00:22:07
真如自性起念
00:22:11
非眼耳鼻舌能念
00:22:15
真如有性
00:22:18
所以起念
00:22:22
真如若無
00:22:25
眼耳色聲
00:22:30
當時即壞
00:22:32
他說這個真如自性 你若如如不動
00:22:41
這個就是什麼
00:22:42
這個就是起念的本體
00:22:47
絕對不是說 你眼睛 耳朵 鼻子 舌頭
00:22:52
這個外識有辦法去起念
00:22:58
等於就是說我們的眼睛
00:23:00
我們的耳朵
00:23:01
我們的鼻子
00:23:03
我們的嘴巴
00:23:05
雖然說你眼睛看到東西
00:23:07
耳朵聽到聲音
00:23:09
你這個自性若不動
00:23:13
你沒辦法起念
00:23:16
所以這個起念 都從真如自性所發起來的
00:23:20
並不是說 你眼睛 耳朵 鼻子 舌頭
00:23:23
有辦法起這個念頭
00:23:27
所以這個真如有性
00:23:32
就是將這個 真如的靜體這個第九識
00:23:37
來發動轉入這個第八識
00:23:41
這個純動體的心識
00:23:43
才又轉入第六這個意識
00:23:49
這個搖體 才能生出這個念頭
00:23:55
假使若說這個 真如本性你若沒有動
00:24:00
眼根 耳根 所染的色塵和聲塵
00:24:06
也是失去這個作用
00:24:08
他就沒辦法 出這個眼識和這個耳識
00:24:16
用個比較詳細來說明
00:24:20
比如說我們的眼根 去染到色塵
00:24:25
去看到這個色塵
00:24:28
或是我們的耳根 染到這個聲塵
00:24:33
我們耳根來聽到這個聲音
00:24:36
那個時候一個人你的自性
00:24:40
這個本性假使若不動
00:24:43
就變成什麼
00:24:44
視而不見 看到當成沒看到
00:24:48
聽而不聞 聽到當成沒聽到
00:24:51
若這樣你自然就不會 生出這個眼識和這個耳識
00:24:56
所以才說真如自性起念
00:25:00
非眼耳鼻舌能念
00:25:03
真如有性 所以起念
00:25:06
真如若無
00:25:08
眼耳色聲 當時即壞這句話
00:25:15
所以這個就是說修行 就是要瞭解我們的本性
00:25:20
所以我們常說看出本性
00:25:22
要見性 這個原理就是這樣子
00:25:26
一個人 若看出你的本性之後
00:25:29
你知道你的本性 是如如不動
00:25:33
雖然你的眼睛 看到一個東西
00:25:37
這個眼睛 所看到的這個色塵
00:25:40
會傳來我們的本性 我們的心識
00:25:43
現在傳來這個本性
00:25:45
你這個本性 假使若控制得住
00:25:47
你不動
00:25:48
你的心性若不動的時候
00:25:51
雖然你的眼睛看到來說
00:25:53
看到好像沒看到一樣啊
00:25:55
你的心不會動啊
00:25:58
你的耳朵 雖然說聽到人家罵你
00:26:02
但是這個罵
00:26:04
這個耳根去染到這個聲塵
00:26:08
傳到你的真如自性之後
00:26:11
因為這個自性說 不要理它啦
00:26:14
這樣說來呢
00:26:15
自然而然 聽到當成沒聽到
00:26:18
你的耳朵不會起念啊
00:26:21
所起念的就是你的 真如本性所發出來的
00:26:26
好像這個耳朵聽到
00:26:28
傳來我們的自性
00:26:29
這個自性說現在在說什麼
00:26:32
在罵你
00:26:33
好呀 嘴巴也罵他
00:26:35
現在你嘴巴又發起去
00:26:36
起用都是在我們的自性
00:26:39
這個就是總源頭啊
00:26:43
所以呢 現在跟你說
00:26:44
我們這個眼睛 耳朵 鼻子 舌頭
00:26:48
根本沒辦法起念
00:26:50
所起念 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
00:26:52
那是總源頭就是了
00:26:56
我們現在再看下文下去
00:26:59
善知識
00:27:03
真如自性起念
00:27:07
六根雖有見聞覺知
00:27:12
不染萬境
00:27:14
而真性常自在
00:27:17
他說你們這些有善根的人
00:27:21
我們的真如自性 就是起念的本體
00:27:26
雖然說你有這個六根
00:27:30
有這個眼識 耳識
00:27:33
有這個看 聽
00:27:35
等等這個知覺
00:27:39
但是總是被動的
00:27:42
我們的眼睛耳朵
00:27:45
你若不要直接 被這個萬境來所染來起念
00:27:50
若這樣子呢
00:27:52
這個真如自性 來離開煩惱的束縛
00:27:58
他可以說通達無礙
00:28:00
我們的本性若不要動
00:28:02
這個念要從哪裡來
00:28:04
你的念頭要從哪裡來
00:28:06
所以說看出本性就是這樣
00:28:08
你會瞭解這個本性 是不動的東西
00:28:12
那麼你看到當成沒看到
00:28:15
聽到當成沒聽到
00:28:17
你鼻子聞到味道 當成沒聞到
00:28:20
你舌頭所嚐到的東西
00:28:22
有嚐到和沒嚐沾到一樣
00:28:24
你的念頭生不出來了
00:28:30
所以你這個自性 假使你若動
00:28:34
就轉入第八識
00:28:37
第八識就是我們的心識
00:28:39
就是我們的賊王
00:28:41
由這個第八識 再轉落到這個意識
00:28:45
再生出種種的念頭
00:28:50
話若這樣講也許你聽不懂
00:28:52
我再講得較明白一點
00:28:54
我們的自性是什麼
00:28:56
好比像這個電風扇
00:28:57
還沒插電靜靜的
00:29:02
因為你把電插下去之後
00:29:04
才會發生作用
00:29:06
假使插頭你不插下去來說
00:29:09
這個電風扇絕對不會動
00:29:13
所以這個就是說 我們的自性本來是靜體
00:29:17
為了你來自性起念之後
00:29:22
所以才會從我們的自性 轉入我們的心識
00:29:26
轉入意識
00:29:27
再轉到六識出來
00:29:30
才會動這個念頭出來
00:29:34
我們現在再來看本文
00:29:37
故經云
00:29:40
能善分別諸法相
00:29:45
於第一義而不動
00:29:48
佛經裡面才說
00:29:52
你若有辦法 分析區別一切的法相
00:29:57
達到你心境最高的境界
00:30:02
這個心是如如不動的
00:30:07
但是現在說到這個第一義
00:30:10
什麼叫做第一義
00:30:11
第一義若要說就是 我們心境最高的境界
00:30:15
總是呢 恐怕你們 對第一義不太瞭解
00:30:20
我們現在詳細來做個研究
00:30:23
佛學大辭典這樣跟我們說
00:30:26
第一義
00:30:29
以名究竟之真理
00:30:33
是為最上
00:30:36
故云第一
00:30:38
深有理由
00:30:40
故云義
00:30:43
聖智之自覺也
00:30:47
佛學大辭典說 第一義是什麼
00:30:52
第一義這個名字 等於就是達到最高的真理
00:31:00
因為這個道理可以說最上
00:31:03
沒有再高了
00:31:05
所以才叫做第一
00:31:09
這個道理非常的奧妙深沉
00:31:13
所以才叫做義
00:31:17
這就達到我們聖人的智慧
00:31:22
以自覺所瞭解
00:31:25
不是用說的 用聽的
00:31:28
要自己覺悟 自己知道
00:31:35
這樣說起來你聽較不清楚
00:31:38
好比像最近這幾天
00:31:42
台南方面 有一位先生打電話給我
00:31:48
他說老師我請教你
00:31:50
我說好
00:31:51
你說要看出我們人的本性
00:31:58
我們人的本性 是長得什麼樣
00:32:06
我說我不知道
00:32:09
他說你怎麼不知道
00:32:11
我說當然哦
00:32:13
這個本性 不是用嘴巴去講的
00:32:17
你要去自覺
00:32:19
所以我們說見性 見性
00:32:21
所說的話是用一個 比喻的話講給你聽而已
00:32:26
一個人 沒辦法說我看出本性
00:32:30
你若自己說看出本性
00:32:33
已經欺騙人了
00:32:36
所以惠能六祖才會在 六祖壇經就有寫了
00:32:41
有一個人來問六祖說
00:32:45
黃梅意旨誰得
00:32:48
黃梅就是五祖
00:32:51
祂的道場就是在黃梅
00:32:55
現在說黃梅就是指五祖
00:32:58
他說五祖這個衣缽 誰得到的
00:33:01
六祖不敢說我得的
00:33:05
祂跟他回說 知佛法的人所得
00:33:08
知道佛法的人得到的
00:33:11
但是這個人
00:33:13
他就覺得說 明明衣缽是你得的
00:33:15
你說知道佛法的人得到
00:33:19
所以他就又一進步問祂說
00:33:22
和尚你知道佛法嗎
00:33:25
祂說我不知佛法
00:33:28
奇怪怎麼說不知佛法
00:33:30
不知佛法 祂怎麼會得到衣缽
00:33:33
祂假使若說 我知道佛法我看出本性
00:33:36
祂就已經沒得到了
00:33:39
所以金剛經 裡面才說一句話
00:33:43
我在燃燈佛所於法無所得
00:33:48
所以你說看出本性
00:33:50
人家若問說 你有看出本性嗎
00:33:53
你若回答有已經沒得到了
00:33:56
所以我們孔子 人家跟他說聖人
00:34:02
他說你若說我聖人 我不敢當
00:34:05
我不敢擔當
00:34:07
這就可以說證明 一個人的本性是如如不動
00:34:13
你假使若說我得到 你心就動了
00:34:18
若這樣來說 你要怎麼說你看出本性
00:34:23
所以我們這個第一義
00:34:27
就是聖智的自覺
00:34:29
自己知道
00:34:32
沒辦法用嘴巴去表達
00:34:36
所以佛光大辭典才說
00:34:40
第一義諦
00:34:42
即最殊勝之第一真理
00:34:45
為世俗諦之對稱
00:34:48
略名為第一義
00:34:51
他說第一義諦
00:34:54
可以說最高沒有再超過的 這個第一的真理
00:35:02
和這個世俗的道理相對
00:35:06
所以呢 簡單說是第一義
00:35:09
應該要說第一義諦
00:35:14
法華經義疏裡面說
00:35:16
第一義者
00:35:17
一實之道
00:35:19
理極無過為第一義
00:35:23
他說什麼叫做第一義
00:35:25
第一義就是一實的道理
00:35:28
這個道理達到最高
00:35:31
沒有再超過
00:35:33
才叫做第一義
00:35:35
那麼什麼叫做一實
00:35:37
佛學辭典說一實 真如也
00:35:40
一實就是真如
00:35:43
所以楞伽經才說
00:35:45
第一義者
00:35:46
聖智自覺所得
00:35:48
非言說妄想覺境界
00:35:53
第一義就是以聖人的智慧
00:35:58
就是般若妙智慧
00:36:01
他自己所覺悟 所得的
00:36:06
並不是用嘴巴講的
00:36:09
不是你妄想所覺的境界
00:36:14
所以呢 一個人 你若說稱呼我是活佛啦
00:36:18
我是無上師啦
00:36:20
我是明師啦
00:36:22
根本這個人都沒得到什麼
00:36:24
根本他道理都不懂
00:36:26
這樣說較快
00:36:27
他說不懂他怎麼會講道理
00:36:31
我們明朝 王陽明先生就說過了
00:36:35
知而不行即是未知
00:36:37
知道你就沒辦法去實踐
00:36:40
你根本不懂
00:36:41
既懂 懂你就會做了
00:36:43
就是你不懂才會盲目去做
00:36:46
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00:36:48
所以真正 你若要談這個真如
00:36:51
你若有辦法說 我看出本性啦
00:36:54
你就要怎麼修 才會看出本性
00:36:56
根本這是一種假說
00:36:59
也是一種比喻而已
00:37:01
這個自性 是要你自己去看出來的
00:37:03
你的本性 你自己要去看出來
00:37:07
你若沒達到 那個自覺的境界
00:37:11
根本你就還沒瞭解 這個自性是什麼東西
00:37:16
我們現在這一品 到這裡就全部完畢
00:37:22
現在進到第五
00:37:26
這個課本寫妙行品
00:37:31
這個禪是什麼
00:37:33
是講究這個定心
00:37:38
不一定說限定於 靜靜在那裡坐叫做坐禪
00:37:44
禪是行住坐臥都是禪
00:37:50
本品就是六祖 為了這個聽道理的人
00:37:56
要來開示 這個修禪定的道理
00:38:01
所以才說坐禪品
00:38:04
對於這個禪這個問題
00:38:07
我來引個悟性論做參考
00:38:11
不憶一切法
00:38:13
乃名禪定
00:38:17
若了此言者
00:38:19
行住坐臥皆是禪定
00:38:25
現在這個法 就是指我們六塵的法塵
00:38:31
等於就是一切事物
00:38:35
你不要去想一切事物
00:38:39
若簡單講 你心若沒有這個妄念
00:38:43
這就是叫做禪定
00:38:47
假使你若有辦法 瞭解這一句話
00:38:51
無論你在走路
00:38:53
無論你站著
00:38:55
無論是坐著
00:38:57
無論是躺著
00:38:59
全部都是禪定
00:39:01
禪定不是指定說 你坐著才是坐禪
00:39:08
所以在這個海水一滴 裡面這樣說
00:39:13
坐禪雖標三業不動
00:39:19
然一切處心不動
00:39:24
則語默動靜
00:39:27
無往不禪
00:39:29
若謂坐是禪
00:39:31
而其他非禪
00:39:33
則是非祖師門中正禪
00:39:38
這海水一滴等於就是 我們禪宗的書就對了
00:39:48
所以裡面說一句話 坐禪
00:39:53
雖然它的目標是三業不動
00:39:58
怎樣叫做三業不動
00:40:00
就是我們的 口身意這叫三業
00:40:05
這個三業不動
00:40:08
但是你無論在什麼地方 你的心若不會動
00:40:14
就是說你在講話 或是靜靜不講話
00:40:20
或是人在工作 或是靜靜坐在那裡
00:40:26
全部都是禪
00:40:29
假使若有人說禪就是要坐
00:40:33
坐才是禪
00:40:35
若是其它非禪
00:40:36
其它非禪就是說
00:40:38
你走路 躺著 站著那不是禪
00:40:44
坐禪一定就是要坐
00:40:47
這就不是禪宗的中正禪
00:40:51
祖師門就是禪宗
00:40:53
這並不是禪宗的中正禪
00:40:57
怎樣叫做中正禪
00:40:59
修真錄這樣說
00:41:01
中者 不偏之義
00:41:04
正者 無邪也
00:41:06
禪 則一念不生
00:41:08
故不論語默動靜
00:41:11
其心如如不動
00:41:13
則所謂中正禪也
00:41:16
修真錄說中是什麼
00:41:18
中就是不偏
00:41:20
我們的心 絕對不偏右不偏左
00:41:23
不著空不著相
00:41:26
正就是心無邪念
00:41:30
禪就是你一點的妄念 都不會生出來
00:41:36
所以無論你在講話
00:41:39
或是靜靜的
00:41:41
或是人在工作
00:41:43
或是靜靜的沒有動
00:41:46
這個心 你假使若有辦法如如不動
00:41:49
這個就是中正禪
00:41:52
所以真正的禪
00:41:54
是不指定說 你有動 沒有動
00:41:58
講不講話
00:41:59
不管你是坐或沒坐
00:42:02
不過一般說坐禪 就是一定要坐才是坐禪
00:42:06
但是這不是正統的坐禪
00:42:10
我們現在看本文下去
00:42:28
師示眾云
00:42:33
此門坐禪
00:42:37
元不看心
00:42:41
亦不看淨
00:42:45
亦不是不動
00:42:47
現在這句淨你要注意
00:42:51
這個淨 跟我們動靜的靜意思一樣
00:42:59
這個淨不是乾淨的淨
00:43:02
好比說靜靜不動的靜
00:43:05
動和靜 這是可以說一種相對的話
00:43:11
我們現在首先看 檀經注解再來說
00:43:15
唐人為經 淨靜不分
00:43:19
說在唐朝的人寫經書
00:43:23
這個淨和這個靜沒有分別
00:43:27
所以清淨有時候寫這個淨
00:43:30
有時候寫這個靜
00:43:32
這個淨和靜兩字沒有分別
00:43:38
現在說六祖 來指示眾人這樣說
00:43:44
我們禪宗的法門這個坐禪
00:43:49
此門 此門就是指禪宗
00:43:53
本來就沒有看心
00:43:58
看心就著相
00:44:03
因為世間人 我們全都看自己心的喜愛
00:44:11
所以坐禪的方法都不一樣
00:44:16
我要這個方式 就坐這個方式
00:44:19
要那個方式就坐這個方式
00:44:22
都是看你的心的舉動
00:44:28
所以這個坐禪也不看淨
00:44:32
一個人若看淨就著空
00:44:37
所以我們真正的坐禪
00:44:43
不可以說你喜愛哪一部分
00:44:46
你就用那個方向去做
00:44:50
也不可以你死坐都沒有動
00:44:54
這樣當成是坐禪
00:44:56
這就是一種最大的錯誤
00:45:01
再接下來
00:45:03
若言看心
00:45:06
心原是妄
00:45:09
知心如幻
00:45:11
故無所看也
00:45:14
假使你坐禪若看心
00:45:18
你要知道我們的心
00:45:21
本來就充滿了妄想
00:45:25
因為各人的想法不同
00:45:28
所以各人有各人的妄想
00:45:32
這個心就是指我們的意念
00:45:36
不是指我們第八識的心識
00:45:41
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心 隨著我們的境遇來變化
00:45:46
好比像一個幻術一樣
00:45:51
你若想東它就轉東
00:45:53
想西就轉西
00:45:55
想南就轉南
00:45:58
想北就轉北
00:46:01
變來變去
00:46:03
所以不值得我們看
00:46:07
因為我們一個人 若越看我們的心
00:46:11
你就越生出你的妄念
00:46:16
再接下去
00:46:18
若言看淨
00:46:23
人性本淨
00:46:27
但是現在你若說 我們人要看這個淨
00:46:32
心裡都放得空空的 沒有半樣
00:46:36
但是你要知道我們的本性 本來就如如不動啊
00:46:41
由你的妄念 才會生出這個舉動
00:46:46
本來你就是清淨
00:46:47
怎麼去看淨要做什麼
00:46:49
由妄念故
00:46:54
蓋覆真如
00:46:56
但無妄想
00:46:59
性自清淨
00:47:01
起心看淨
00:47:03
卻生淨妄
00:47:07
妄無處所
00:47:10
看者是妄
00:47:13
他說假使 你說坐禪要看這個淨
00:47:17
你要知道 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清淨
00:47:22
只因為你起了種種的妄念
00:47:26
所以我們的第六識 這個妄念
00:47:29
好比像一片的烏雲
00:47:33
來蓋住我們第九識 這個真如的本性
00:47:37
所以我們 這個第六識這個意念
00:47:40
你若不要起這個妄想
00:47:43
我們的本性 自然就恢復清淨
00:47:48
假使你若起這個心意 要來看這個淨
00:47:54
這就是生出看淨這個淨相
00:47:59
也是執著這個妄念
00:48:04
妄念本來沒有一定的地方 所發出來的
00:48:09
全部這個起意來所生的
00:48:13
你的意若想什麼
00:48:14
那個念頭就生什麼
00:48:17
所以你看淨就是被淨黏住
00:48:22
也就是妄念
00:48:26
所以我們坐禪不能看心
00:48:32
也不能看淨
00:48:35
假使一個人若一意
00:48:39
勉強要來制止這個念頭
00:48:42
好比坐下去都不要想事情
00:48:44
勉強要去制止
00:48:46
若這樣的 看心看淨也是妄念
00:48:51
所以坐禪要放其自然
00:48:54
我們的心要存正念
00:48:57
不可以一點點的勉強
00:49:01
不可以一點點的妄念
00:49:04
若這樣來說 你心就不會清淨了
00:49:10
再接下去
00:49:13
淨無形相
00:49:18
卻立淨相
00:49:20
言是工夫
00:49:23
作此見者
00:49:26
障自本性
00:49:30
卻被淨縛
00:49:33
說這個淨本來是沒有形相
00:49:37
這個動靜本來都是淨
00:49:43
沒有任何 這個徵狀這個外相
00:49:50
但是你若立於說 我這樣心放空空的
00:49:54
要來淨坐這個形相
00:49:57
這就是工夫
00:49:59
若像這種的見解
00:50:01
就阻礙你自己的本性
00:50:04
就讓這個空心淨坐 這個淨相來所束縛了
00:50:13
這個話就是說 我們坐禪本來就放其自然
00:50:17
心要有正念
00:50:20
假使你若空心淨坐 這不是禪
00:50:25
你的心若有妄念 這也不是禪
00:50:31
一個人你的心一直翻滾 這不是禪
00:50:34
一個人心 一直要放空空這也不是禪
00:50:39
禪是只有制止妄念
00:50:43
並不是說 叫你心放空空的沒有半樣
00:50:49
再接下來說
00:50:50
善知識
00:50:53
若修不動者
00:50:55
但見一切人時
00:51:00
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
00:51:05
即是自性不動
00:51:09
他說你們這些有善根的人
00:51:14
假使一個修心不動的人
00:51:20
你有辦法修這個心 不要讓它動的人
00:51:23
自然你就不會 看別人的是非 善惡 過患
00:51:30
這是自性不動
00:51:33
比如說你看到 不順眼的事情
00:51:35
心不會動
00:51:38
看到你所愛的東西 你心不會所動
00:51:42
聽到一句好話 你心不會動
00:51:45
聽到一句壞話 你心不會動
00:51:49
這樣才是真正 我們的自性不動
00:51:52
你聽到人家誇讚 你心就高興
00:51:56
聽到人家嫌棄你 你心就起懊惱
00:51:58
雖然說你靜靜地在那裡坐
00:52:01
不過你的心在翻滾啊
00:52:03
這根本就不是禪啊
00:52:09
再接下來
00:52:13
善知識
00:52:15
迷人身雖不動
00:52:19
開口便說 他人是非長短好惡
00:52:26
與道違背
00:52:30
這些有善根的人
00:52:35
你若執迷這個坐禪的人
00:52:39
他的身體 雖然坐到都不動
00:52:44
不過一旦他若開口講話
00:52:47
就批評別人的是非
00:52:51
或是說人家的好壞長短
00:52:57
這就是違背禪的道理了
00:53:02
真正你若入禪的人
00:53:05
他絕對不會 去批評別人的是非
00:53:08
你若有入禪的人
00:53:11
絕對不會 看得起人家 看不起人家
00:53:16
你若真正有那個禪功的人
00:53:18
他絕對不會去 管這個是非 好惡
00:53:24
假使一個人 你若假使有禪功的人
00:53:29
在講道理 批評這教 批評那教
00:53:32
說人家的是非
00:53:33
這樣就不是禪了
00:53:37
但是人家也曾經說 老師你也在批評了
00:53:41
你注意聽我在講話
00:53:43
我不會批評說佛教不好
00:53:46
哪一個法師不好
00:53:47
哪一個宗教不好
00:53:49
我不會這樣
00:53:51
假使若要評論來說
00:53:54
我也對事不對人
00:53:57
而且我是只有說這個經 解釋錯了訂正之外
00:54:02
我不會去評論 任何一教的是非
00:54:07
所以我們要知道說
00:54:09
評論和誹謗 這個完全都不一樣
00:54:17
因為這個糾正 和談人家是非是不同的
00:54:23
我們現在來引一個 這個湯子遺書裡面一句話
00:54:32
每見朋友中
00:54:36
自己吝於改過
00:54:39
偏要議論人之過
00:54:43
甚至數十年前偶誤
00:54:47
常記在心
00:54:49
以為語柄
00:54:51
獨不思士別三日
00:54:55
當刮目相待
00:54:59
故舜跖之分
00:55:03
只在一念轉移
00:55:06
若向來所為是君子
00:55:10
一旦改行
00:55:12
即為小人
00:55:14
向來所為是小人
00:55:17
一旦改過
00:55:18
即為君子矣
00:55:21
豈可一眚便棄
00:55:26
阻人自新之路
00:55:29
更有背後議人之過失
00:55:33
當面不肯盡言
00:55:35
此非獨朋友之過
00:55:38
亦自己心地 不忠實 不光明
00:55:42
此過更為非細也
00:55:46
這個裡面有兩個注解
00:55:51
首先做個說明
00:55:55
國語辭典這樣說
00:55:57
刮目相待
00:55:59
謂人比前不同
00:56:05
須另眼相待
00:56:08
說刮目相待就是說我們人
00:56:13
昨天看到和今天看到
00:56:18
但是他的人生觀 變得不一樣
00:56:21
我們需要要另一個眼睛
00:56:23
不要用過去的眼睛去看他
00:56:26
要另外一個眼睛看他 來相待他
00:56:30
注解第二 呂純陽祖師這樣說
00:56:34
舜 指聖人虞舜
00:56:37
跖 指大盜盜跖
00:56:41
舜跖之分
00:56:42
只在一念轉移者
00:56:45
意謂善惡之分
00:56:47
只在心之一轉移而已矣
00:56:51
呂純陽祖師說舜 就是指聖人這個虞舜
00:56:56
虞舜就是姚大舜
00:56:58
跖就是指大賊頭這個盜跖
00:57:02
堯大舜和盜跖兩個的分別
00:57:06
只在他的一個念頭的轉移
00:57:10
這個意思就是說 你善和惡的分別
00:57:13
是只在 你心的一個轉移而已
00:57:17
我們現在來看這一篇
00:57:22
這個湯子遺書
00:57:25
這是清朝一個學者 叫做湯賓所著的
00:57:33
這個湯賓是做到禮部尚書
00:57:37
以前說禮部尚書
00:57:39
就是等於現在的考試院長
00:57:44
兼這個外交部長
00:57:46
以前禮部 兼考試 禮節以及外交
00:57:52
這全都是禮部管的
00:57:55
等於就是考試院長 兼外交部長
00:57:59
這就是以前的禮部尚書
00:58:02
所以他要死之前
00:58:06
著這本書的目的
00:58:09
就是要留給 他的子孫 學生看
00:58:12
說你為人就要怎麼做這樣
00:58:17
他這篇說 每每看到朋友之中
00:58:25
自己不想改過
00:58:28
吝 吝就是好比說小氣
00:58:30
自己的過錯 很怕改過這樣子
00:58:35
自己不想要改過
00:58:38
偏偏要議論別人的過失
00:58:42
自己的身體膿腐潰爛
00:58:46
跟人家說你的手肘 長了一個瘡這個一樣
00:58:52
所以甚至好幾十年前
00:58:57
對方的人犯了錯誤 你還把它放在心上
00:59:03
吃飽來當成話柄
00:59:06
好比說做成話題就對了
00:59:09
自己的錯誤昨天才做錯了
00:59:13
他就掩蓋起來
00:59:14
對方的人幾十年前做錯了
00:59:17
還把它當古董撿起來講
00:59:22
你不想想 我們人若離開三天
00:59:28
你就要 另外一個眼睛來看他
00:59:32
比如說一個人 平常很惡的人
00:59:36
突然間去遇到一個大德 開示他之後就醒悟
00:59:42
明天變成一個大善人
00:59:45
你難道會知道嗎
00:59:47
你要用另外一個眼睛看他
00:59:49
這句話我們等一下 會再引三國志裡面所說的
00:59:53
這是在三國裡面一個故事
01:00:00
他說姚大舜 和盜跖兩人的分別
01:00:06
只在他 一個念頭的轉變而已
01:00:10
假使平常 他所作所為就是君子
01:00:14
一個人很講信用很有君子
01:00:18
不過一旦他若去做錯了
01:00:22
就變成小人了 對不對
01:00:27
這若簡單說 我來引個小例子
01:00:32
當時在三國的時候 這個曹操要刺董卓
01:00:40
因為董卓是專權
01:00:43
他那個忠義之心 說你這是漢奸
01:00:47
要去刺董卓
01:00:50
刺董卓沒成功就跑掉
01:00:54
跑掉 經過一段時間
01:00:57
換他掌權了
01:01:00
結果他就變成一個大漢奸
01:01:03
假使曹操當時刺董卓而死
01:01:08
現在也許 在忠義廟讓人侍奉
01:01:12
他沒有死 後來變成一個大奸臣了
01:01:15
你難道可以說 他本來是一位君子
01:01:20
一旦改他的行為 變成小人了
01:01:26
平常所做所為是一個小人
01:01:30
昨天從監獄放出來
01:01:32
不過一旦改過 就變成君子了
01:01:37
所以可以說一眚 就是好比眼睛這樣看他
01:01:42
好比說另外 看不起他的那個眼神
01:01:45
朝他看了一下 就看不起他這樣子
01:01:50
你就阻礙人家自新的路
01:01:54
那個人本來要自新啊
01:01:57
他過去做錯了
01:01:59
不過已經徹底 知道他的錯誤想要改過
01:02:02
想要改過呢 你瞧不起他
01:02:05
就自暴自棄反而又做壞事
01:02:09
你應該要給他一條生路
01:02:12
不能把他逼入死巷 看不起他
01:02:18
當時我們道德會
01:02:20
早期的章程你看就知道
01:02:24
那時早期的章程寫說
01:02:26
你若要加入會員 就不能有不良的嗜好
01:02:32
不能有前科
01:02:35
若要加入會員 就要理監事審查通過
01:02:41
才能來做會員
01:02:43
後來我加入道德會之後 我徹底把它改革
01:02:47
說這個都要改
01:02:49
昨天才從監獄放出來 今天要加入會員也沒關係
01:02:54
你是要度惡人 還是要度善人
01:02:58
善人不用度啊
01:02:59
跟他講破 他就會了啊
01:03:01
對不對
01:03:02
惡人才需要照顧
01:03:05
好比說醫院 若慢性病那個門診
01:03:10
比較馬馬虎虎 慢慢地來
01:03:12
若是急診你要快注意
01:03:15
要快一點開刀啊
01:03:18
所以你不要說 他昨天還是一個惡人
01:03:23
也許今天變成一個善人 也說不一定啊
01:03:26
你不可以說 他不能徹底改過
01:03:28
你不能這樣說
01:03:30
這個我已經驗證很多了
01:03:35
而且你在人家的背後
01:03:39
來議論人家的過失
01:03:42
他過去怎麼錯了怎麼錯了
01:03:46
你身為一個朋友
01:03:48
面前你不勸解他
01:03:52
不肯盡言就是說 你這樣錯了你要改
01:03:55
面前你不跟他說
01:03:58
背後說他一大堆
01:04:01
這不但不是朋友的過失
01:04:06
他做錯了你不勸解他
01:04:10
這不是朋友的過失
01:04:11
也是你自己的心 不忠實 不光明
01:04:17
你比你的朋友更壞
01:04:21
這樣說較快
01:04:23
世間人就是這樣
01:04:24
他做錯了 你要當場跟他說啊
01:04:27
要聽不聽另外一回事啊
01:04:29
對不對
01:04:30
要聽就聽 不聽就算了
01:04:32
你面前不跟他說
01:04:34
讓他做到這樣亂七八糟 後面再來評論他
01:04:38
這不是朋友之道
01:04:42
所以我們就要很注意
01:04:44
所以現在說
01:04:46
士別三日 當刮目相待這句話
01:04:50
我們來先看辭海一個解釋
01:04:54
三國志 吳志 呂蒙傳注
01:05:00
引江表傳
01:05:03
士別三日
01:05:06
即更刮目相待
01:05:10
按此為呂蒙答魯肅之語
01:05:15
謂不當以舊時 之眼光觀察之也
01:05:21
辭海這樣說
01:05:23
三國志
01:05:24
但是你就要注意哦
01:05:27
這個三國志
01:05:28
不是我們 在講故事那個三國志
01:05:31
我們現在講故事 應該要講三國演義
01:05:37
三國志是我們中國 廿四史其中的一本
01:05:43
這個三國志分成三段
01:05:47
這個吳志是說吳國的動態
01:05:52
另外這個蜀志 就是在講蜀國
01:05:55
蜀國就是劉備
01:05:57
另外魏志這就是說魏國
01:06:00
等於就是曹操
01:06:02
這個吳志等於 就是說我們這個孫權
01:06:07
吳國就是孫權為主啊
01:06:11
現在三國志分成三部
01:06:14
就是可以說 蜀志 魏志 吳志
01:06:17
這是三國志的吳志
01:06:20
這個呂蒙傳的注解 來引江表傳裡面一句話
01:06:28
他說士別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01:06:34
這句話是呂蒙 來答覆魯肅的話
01:06:42
說你不要用那個 以前的眼光來看
01:06:48
做事情你不要想說 以前的眼光來看
01:06:52
昨天是昨天 今天是今天
01:06:56
所以日本人一句話說
01:07:02
(日語)
01:07:06
說昨天是昨天
01:07:07
今天是今天
01:07:09
明天是明天
01:07:10
那個變遷不一樣啊
01:07:14
昨天下雨啊
01:07:15
今天好天氣啊
01:07:18
明天颱風啊
01:07:19
難道會一樣嗎 對不對
01:07:22
他昨天的為人他也許很壞
01:07:26
但是一點的開悟 他今天變好人了
01:07:30
你昨天是一位很好的人
01:07:33
但是為了環境 今天去做壞事啊
01:07:36
你難道可以說 用昨天的眼光去看那個人
01:07:41
不可以這樣子
01:07:44
那麼這句話是引三國志
01:07:47
吳志 呂蒙傳的注
01:07:49
現在我們看他們的本文
01:07:51
這個三國志 吳志 呂蒙傳的注
01:07:56
呂蒙有勇無謀
01:08:00
孫權勖蒙以好學
01:08:05
蒙遂篤志不倦
01:08:08
其所覽見
01:08:10
舊儒不勝
01:08:12
後魯肅與蒙言議
01:08:16
曰 吾謂弟但有武略耳
01:08:20
至於今者 學識英博
01:08:24
非復吳下阿蒙
01:08:26
蒙曰 士別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01:08:33
這個勖字 首先做注解
01:08:37
辭海說勖 音旭 勉也
01:08:41
勖就是勉勵的意思
01:08:45
三國志裡面說
01:08:47
呂蒙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
01:08:51
是一個莽夫啦
01:08:53
只會比拳頭大啦
01:08:55
學問都沒有
01:08:58
孫權跟呂蒙勸解 跟他勉勵
01:09:04
說你不要這樣莽夫啦
01:09:07
你也稍微讀一下書
01:09:08
稍微研究道理一下
01:09:11
呂蒙就這樣 認真來讀書可以說不倦
01:09:19
他所看的經書
01:09:23
以前的學者還輸他
01:09:26
真的以前 一些學問家還輸他
01:09:32
後來這個魯肅 跟呂蒙兩人來談論國事
01:09:40
他 魯肅說
01:09:46
弟 弟等於魯肅 指自己說小弟這樣子
01:09:51
這是一種謙虛的話
01:09:53
說我只有知道什麼
01:09:58
知道說你是一位莽夫
01:10:01
武藝高強我知道
01:10:05
我只知道你武藝很好
01:10:09
但是今天 我看到你的學問很好
01:10:17
不是以前
01:10:19
吳下 吳下等於就是 吳國的下面的阿蒙
01:10:24
因為他以前是莽夫
01:10:25
人家都叫他阿蒙 阿蒙
01:10:27
呂蒙人家都叫他阿蒙
01:10:28
說你這個阿達 阿達 莽夫
01:10:33
你已經不是 以前吳下的阿蒙
01:10:37
呂蒙說我們人若離開三日
01:10:41
你就要另外一個眼睛看
01:10:43
不要常看我是莽夫這樣說
01:10:47
所以我們世間人
01:10:50
我們不要 拿以前的事情來講
01:10:54
也許以前 他是一位沒學識的人
01:10:58
沒知識的人
01:10:59
也許他經過學道之後
01:11:04
會改變也是很多這樣子
01:11:08
我們對這些引證 到這裡為止
01:11:10
我們再看下文下去
01:11:23
若看心看淨
01:11:29
即障道也
01:11:33
他說假使一個人
01:11:37
一昧看自己的心來著相
01:11:45
有的人一昧來看淨 來著這個空
01:11:50
所以呢 你若一昧來看心看淨
01:11:55
這都障礙你的道這樣說
01:11:59
再接下來
01:12:00
師示眾云
01:12:05
善知識
01:12:07
何名坐禪
01:12:09
此法門中
01:12:12
無障無礙
01:12:16
外於一切善惡境界
01:12:19
心念不起名為坐
01:12:23
內見自性不動
01:12:26
名為禪
01:12:29
現在六祖 來指示眾人這樣說
01:12:34
說你們這些有善根的人
01:12:37
什麼叫做坐禪
01:12:40
禪宗的法門 是講究我們的心沒有障礙
01:12:48
達到自在這個功夫
01:12:52
所以我們若在外 遇到一切善惡境界
01:12:56
我們的心念不會起
01:13:00
看到對方好 看到對方壞
01:13:04
我們的心念不會起
01:13:07
最要緊呢
01:13:09
我們自己 看到好的我們要去學好的
01:13:13
看到壞 我們要將我們的壞除掉
01:13:18
所以日本一個俗語說什麼
01:13:20
(日語)
01:13:24
說看到別人的壞習慣
01:13:26
你要自己檢討 你自己有壞習慣嗎
01:13:29
別人若有壞習慣 我們自己要趕快改掉
01:13:33
不要看到別人的壞習慣 只有想要批評他
01:13:37
自己的壞習慣不想要改
01:13:39
這樣不可以
01:13:43
所以一個人你若在外
01:13:46
去遇到一切 這個善惡的境界
01:13:49
你的心念不會起這就是坐
01:13:54
在我們的內心 有看出自性不動
01:13:59
不會被這個外塵 來動到你的本性
01:14:04
這就是禪
01:14:07
所以在本文的中間 已經明示跟我們說
01:14:14
坐禪
01:14:15
並不是說你要打坐 在那裡坐叫做坐禪
01:14:20
就是在我們日常的生活
01:14:24
我們外 不會被這個六塵所染
01:14:28
內我們不會被妄念所打擾
01:14:34
你若是這樣 行住坐臥全都是坐禪
01:14:42
我們現在下一段 就會比較評論講得再清楚
01:14:49
而且道家說的坐禪 也是有同樣的說法
01:14:55
現在我來寫一個修真錄 做個參考
01:14:59
將心放下曰坐
01:15:04
坐而不能放其心
01:15:07
不如不坐
01:15:10
一念不生曰禪
01:15:14
禪而不能止妄念
01:15:16
不算為禪也
01:15:20
修真錄說
01:15:22
一個人這個心 若放下就是坐
01:15:26
怎樣叫做心放下
01:15:28
人家常常說你放心啦
01:15:31
這個就是心放下
01:15:33
一個人你坐下去 沒辦法放我們的心
01:15:39
坐在那裡 心裡想這樣想那樣
01:15:42
你的心就沒有放下
01:15:45
這樣乾脆不要坐
01:15:47
因為你坐下去 妄念一直翻滾要怎麼坐
01:15:49
這就不用坐了
01:15:52
這就是六祖所說的 心念不起名為坐
01:15:57
這個道理
01:16:00
你一個念頭都不會生出來
01:16:03
這就是禪
01:16:06
但是你這個禪 不能制止你的妄念
01:16:10
這樣不能說是禪
01:16:13
這等於六祖說的 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01:16:18
意思一樣
01:16:21
我們現在再看下文下去
01:16:26
善知識
01:16:29
何名禪定
01:16:33
外離相為禪
01:16:35
內不亂為定
01:16:39
外若著相
01:16:41
內心即亂
01:16:43
外若離相
01:16:45
心即不亂
01:16:47
說你們這些有善根的人
01:16:51
什麼叫做禪定
01:16:54
在這個外 離一切所有固執的相
01:17:00
這就是禪
01:17:02
禪本來就是沒有固執啊
01:17:05
不會說我就坐什麼樣子 坐什麼樣子
01:17:09
你的內有辦法 悟出你的心性
01:17:18
我們的內心不會亂
01:17:21
等於就是沒有這個妄念
01:17:23
這個就是定
01:17:25
如果你若執於 這個外一切相
01:17:29
這樣我們內的心 自然就亂了
01:17:33
在外你若離開一切的相
01:17:36
我們的內心自然就不會亂
01:17:40
這句話和道家所說的禪定
01:17:43
也是有一樣的說法
01:17:45
現在再來看修真錄
01:17:48
居塵不染
01:17:50
名為禪
01:17:52
對境忘情 名為定
01:17:58
塵就是六塵
01:18:00
說我們一個人 在這個六塵中
01:18:04
不會被染到
01:18:06
好比說眼對著識 耳對著聲種種
01:18:10
這個六根不會染到六塵 這就是禪
01:18:17
你若對於六境
01:18:20
境和塵一樣
01:18:21
所以六塵有時候說是六境
01:18:26
對於這個六境
01:18:28
我們這個七情不會動
01:18:31
這個名字叫做定
01:18:35
這句話等於 就是跟六祖所說的
01:18:39
說一個人 你若外離相就是禪
01:18:48
就是等於其塵不染名為禪
01:18:52
六祖說內不亂謂之定
01:18:58
就是等於修真錄說的
01:19:00
對境忘情名為定
01:19:04
這個道理在那裡
01:19:07
所以我們 無論是佛家 道家
01:19:11
理論雖然文法不同 含意是一樣
01:19:17
另外看佛教 這個頓悟入道要門論
01:19:20
裡面這句話
01:19:23
妄念不生為禪
01:19:26
坐見本性為定
01:19:29
本性者 是汝無生心
01:19:32
對境無心
01:19:36
他說妄念不會生出來
01:19:39
這個就是禪
01:19:41
一個人的心 若沒有妄念就是禪
01:19:46
你坐下去 若有辦法看出你的本性
01:19:50
這個就是定
01:19:52
有人說什麼叫做本性
01:19:55
本性就是你不會生這個心
01:19:59
不會生心就是不會 生出這個妄念的心
01:20:04
等於就是對境無心
01:20:06
對境無心 和對境忘情意思一樣
01:20:11
無心就是 不會生出這個妄心出來
01:20:15
和對境不會生出 這個七情出來
01:20:20
那個意思一樣
01:20:23
所以真正的坐禪 並不是說在那裡坐
01:20:28
坐禪就是要放我們的心
01:20:31
雜念不會生出來
01:20:34
禪定等於就是 不會去染到六塵
01:20:38
而且我們的心不會亂
01:20:41
對境不會生心
01:20:43
這樣才是真正的禪定
01:20:47
我們下午說到這裡
01:20:50
時間的關係
01:20:52
這句話再講一下再來休息
01:20:56
本性自淨自定
01:21:00
只為見境思境即亂
01:21:05
若見諸境心不亂者
01:21:09
是真定也
01:21:12
他說本性
01:21:15
現在說本性 就是指我們的第九識
01:21:19
本來就是清淨
01:21:22
是一個淨體
01:21:26
只為你見這個六境
01:21:29
見境就是指看到這個六境
01:21:33
我們的第九識 這個清淨體就轉入第八識
01:21:38
再轉入第六識的意識
01:21:41
來擾亂我們清淨的本性
01:21:45
假使你若遇到一切外境
01:21:48
你有辦法保持自心不亂
01:21:52
這就是名副其實 真正的定這樣說
01:21:58
說到這一段 我們就暫且告一段落
01:22:03
下文對於這個禪的定義
01:22:08
我們下期 再來一個詳細的分解
01:22:12
在座同修 大家午安
01:22:16
我們現在翻四十六頁
01:22:21
四十六頁第六行
01:22:31
不然我們現在開始
01:22:33
善知識
01:22:36
外離相即禪
01:22:40
內不亂即定
01:22:44
外禪內定
01:22:46
是為禪定
01:22:49
菩薩戒經云
01:22:51
我本性元自清淨
01:22:56
他說你們這些有善根的人
01:23:00
我們這個外要離相
01:23:03
怎麼樣叫做離相
01:23:06
現在的人 都是這個外沒辦法離相
01:23:09
執著於這個佛像
01:23:11
執著於這個形形色色
01:23:14
這個就是已經被相黏住
01:23:18
所以你外若離開這個相
01:23:21
這個就是叫做禪
01:23:23
內不亂
01:23:24
我們的內心不亂 這才叫做定
01:23:29
外禪內定這個叫做禪定
01:23:33
所以菩薩戒經才這樣說
01:23:37
我的本性本來就清淨了
01:23:42
一個人你心的妄念若起
01:23:45
這就是已經沒辦法 達到清淨的境界
01:23:49
清淨就是這個心
01:23:51
已經沒被任何妄念 把我們黏住
01:23:58
再接下去說
01:24:01
善知識
01:24:03
於念念中
01:24:06
自見本性清淨
01:24:09
自修 自行
01:24:11
自成佛道
01:24:13
他說你們這些有善根的人
01:24:17
我們時時刻刻
01:24:20
念念就是時時刻刻
01:24:22
在這個時時刻刻 在修習這個禪定的中間
01:24:28
你自然看出我們自己 這個清淨的本性
01:24:35
自己要修行
01:24:39
你自修自行
01:24:42
你一個人要修較快
01:24:44
要行較難
01:24:47
所以唸就是我們的嘴巴 要通我們的心肝
01:24:52
這個腳要這樣走過去
01:24:54
若這樣自然 你就進入無上的佛道
01:25:00
我們第五品 到這裡就全部完結
01:25:04
現在接下來就要看懺悔品
01:25:10
什麼叫做懺悔呢
01:25:12
我們現在看止觀一個說明
01:25:17
懺 名陳露先惡
01:25:22
悔 名改往修來
01:25:27
止觀說什麼叫做懺
01:25:30
懺這個名字就是要陳露
01:25:33
這個不能讀「陳」 讀作陳
01:25:35
陳露 陳就是好比講
01:25:38
露就是表現
01:25:40
要陳露他過去所做的錯誤
01:25:44
悔這個名就是 要改我們過去的錯誤
01:25:52
要修將來
01:25:54
來就是未來 將來
01:25:57
往就是過去
01:25:58
要改過去的錯誤 要修未來的好處
01:26:04
佛學常見辭彙這樣說
01:26:08
懺是發露過去所作的舊惡
01:26:13
悔是知錯以後不會再作
01:26:19
他說什麼叫做懺
01:26:21
懺是發露
01:26:23
發露和陳露意思一樣
01:26:26
要發露他過去 所作這個舊的錯誤
01:26:33
悔就是已經知道錯誤
01:26:37
以後不會再做
01:26:40
這是在我們佛家的理論
01:26:43
說到懺悔 不是只有佛家而已
01:26:46
我們道家也是一樣
01:26:48
所以在這個道教大辭典說
01:26:51
懺為自陳懺悟之意
01:26:54
悔乃悔悟愆過去之誠
01:26:58
懺悔者即自求懺
01:27:01
消以往之愆
01:27:04
悔改未來之過也
01:27:07
道教大辭典說 懺就是自己覺悟
01:27:13
要懺我過去的錯誤
01:27:17
悔就是要來悔悟 這個錯誤那個誠意
01:27:24
懺悔就是自己要求這個懺
01:27:29
要來消除過去的錯誤
01:27:32
悔就是要改 我未來不會再犯過
01:27:36
那個意思
01:27:37
現在這一品 就是要講懺悔品
01:27:41
我們現在看本文下去
01:27:55
時大師
01:28:00
見廣韶洎四方士庶
01:28:07
駢集山中聽法
01:28:10
於是陞座告眾曰
01:28:15
來諸善知識
01:28:18
此事須從自性中起
01:28:22
於一切時
01:28:24
念念自淨其心
01:28:27
自修其行
01:28:30
見自己法身
01:28:35
見自心佛
01:28:37
自度自戒
01:28:38
始得不假到此
01:28:44
當時惠能六祖 看到一些廣州…
01:28:51
廣 廣就是指這個廣州
01:28:54
韶就是指韶州
01:28:57
洎 就是以及 以及四方的官員和百姓
01:29:04
士就是指當官
01:29:07
庶就是指百姓
01:29:09
一些這個官員 百姓
01:29:12
集合在六祖所住 的山中要來聽佛法
01:29:18
在這個時候
01:29:19
惠能六祖才陞座 來對眾人這樣說
01:29:25
說你們大家來
01:29:28
你們所有這些有善根的人
01:29:31
關係修行這些事情
01:29:34
必須要將我們的自性 要覺悟來做起
01:29:40
你自性若不覺悟 你要怎麼去修
01:29:44
在無論什麼時候
01:29:46
每一個念頭 都要讓自己的心清淨
01:29:53
不用再靠別人
01:29:56
而且自己照道理去修
01:30:00
照道理去做
01:30:03
這樣才有辦法 看到你自己的本性
01:30:07
看到自己心中的佛
01:30:10
自己要度自己
01:30:13
這很要緊 自度
01:30:16
當今的人都不要自度
01:30:19
所以我們六祖壇經 剛開始就講過了
01:30:23
惠能六祖說 迷時師度 悟自度
01:30:28
若這些迷迷惘惘的人
01:30:31
是要靠師來跟我們度
01:30:33
若開悟 我們就要自己度自己
01:30:36
什麼人都沒辦法跟我們度
01:30:41
你若假使自己修養自己
01:30:46
這樣你才不會去辜負眾人
01:30:50
今天來到我這個地方
01:30:53
來這裡聽道理
01:30:56
再看下文
01:30:59
既從遠來
01:31:02
一會於此
01:31:04
皆共有緣
01:31:07
今可各各胡跪
01:31:10
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
01:31:16
次授無相懺悔
01:31:19
眾胡跪
01:31:22
但是對這個胡跪 要先跟你做說明
01:31:25
什麼叫做胡跪
01:31:27
我們現在看 釋門歸敬儀裡面一句話
01:31:34
言胡跪者
01:31:37
胡人敬相
01:31:40
此方所無
01:31:42
存其本緣 故云胡
01:31:47
那麼這本 釋門歸敬儀是什麼書
01:31:52
我們看佛光大辭典 這個說明
01:31:55
釋門歸敬儀 凡二卷
01:31:59
唐代道宣撰
01:32:03
略稱歸敬儀
01:32:05
詳述佛教禮拜歸敬之法則
01:32:12
現在佛光大辭典說 釋門歸敬儀有二卷
01:32:18
是在唐朝的時候 這個道宣和尚
01:32:24
若說到道宣 可以說是律宗的祖師
01:32:30
我們現在若唸佛法門 這個就是屬於淨土宗
01:32:38
若是一種全部研究禪理 這叫做禪宗
01:32:43
這律宗就是專門研究 佛教的禮儀 佛教的規矩
01:32:49
這律宗
01:32:50
這是律宗的祖師
01:32:54
所以這個道宣的和尚
01:32:58
來著這本書 的目的要做什麼
01:33:02
這本書簡單講 就是叫做歸敬儀
01:33:05
就是詳細在講 佛教在禮拜歸敬的法則
01:33:11
若要以我們中國 好比像那個禮經一樣
01:33:17
裡面的書 都寫佛教的禮節就對了
01:33:20
才叫做釋門歸敬儀
01:33:25
現在在這本書裡面這樣說
01:33:30
說到這個胡跪是什麼
01:33:33
就是胡人
01:33:35
胡人就是叫做印度人
01:33:38
所以我們以前 達摩祖師我們稱為胡僧
01:33:42
胡僧就是變成印度和尚
01:33:46
就是印度人 所有在尊敬的貌相
01:33:52
此方就是指我們中國 沒有這個禮教
01:33:56
我們中國沒有這個禮教
01:33:58
這是印度傳來的禮教
01:34:01
為了要存我們這個
01:34:04
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
01:34:06
為了要存佛教本來的禮教
01:34:10
所以才叫做胡
01:34:13
現在詳細對胡跪 要跟你做個說明
01:34:18
我們另外來看 慧琳音義裡面所說的
01:34:23
胡跪
01:34:25
右膝著地
01:34:27
豎左膝
01:34:30
危坐
01:34:33
對於這個危坐 這句話首先做說明
01:34:37
辭海這樣說
01:34:38
危坐 端坐也
01:34:40
危坐就是端坐的意思
01:34:43
好比說坐得很端正 那個意思
01:34:48
他說這個胡跪 就是我們的右腳跪在地上
01:34:57
左腳墊高
01:35:00
這個等一下 我會做個示範給你看
01:35:03
詳細看辭學辭典
01:35:06
胡跪
01:35:08
胡人跪坐之法也
01:35:13
右膝著地
01:35:16
現在這字不能讀作「著」
01:35:18
「著」就是我們著相 或是說著空 才叫做著
01:35:22
著就是黏住
01:35:25
也不能讀作「著」
01:35:27
讀作「著」就像我們著作
01:35:29
著作才叫做「著」
01:35:31
這讀作著
01:35:34
著地就是 好比跪在地上端正
01:35:42
他的腳指頭 可以說貼在地上
01:35:49
他這個右邊
01:35:52
股 股就是這個大腿
01:35:54
這個大腿要空
01:35:57
不可以好比 大腿小腿夾在一起
01:36:01
不可以
01:36:04
這個左膝要豎高
01:36:11
左腳要踩在地上
01:36:15
有一種好像戒慎的表敬意
01:36:19
好比很尊敬的表敬意
01:36:22
所以經中所說的 右膝著地就是這樣子
01:36:26
我做一下給你看
01:36:28
不然這樣聽 我就說過好幾次
01:36:31
人家又問我
01:36:32
我說乾脆 我示範個給你看才對
01:36:34
不然要怎麼問
01:36:35
再怎麼問也沒辦法
01:36:42
著地 這樣叫做著地
01:36:47
這個腳指頭貼在這個下面
01:36:50
這個腳底就貼著
01:36:53
這個要空著
01:36:54
這個不能合在一起
01:36:56
這個要空著
01:36:57
這個腳底貼在地上
01:36:59
這個膝蓋這個要直
01:37:01
身體要直
01:37:02
這樣叫做佛教的敬禮法
01:37:07
你若曾看過佛教 在拜佛祖的形像
01:37:12
那個原圖你再注意看看
01:37:18
這個就是我們 叫做胡跪那個意思
01:37:22
我們現在接著下文下去
01:37:37
師曰
01:37:42
一 戒香
01:37:47
即自心中
01:37:49
無非 無惡
01:37:52
無嫉妒
01:37:53
無貪瞋
01:37:54
無劫害
01:37:55
名戒香
01:38:01
祖師這樣說
01:38:04
說要叫你們研究 自性的五分的法身香
01:38:13
第一就是戒香
01:38:15
這個戒香就是 我們自己的心裡
01:38:20
沒有是非
01:38:22
沒有做惡
01:38:24
沒有那個嫉妒
01:38:26
沒有那個貪瞋的念頭
01:38:29
不想要害人那個心理
01:38:33
這個名字才叫做戒香
01:38:37
那麼對於這個戒香
01:38:41
我們現在詳細來看 佛學大辭典一個說明
01:38:47
戒香
01:38:49
戒德熏於四方
01:38:54
譬之以香
01:38:56
觀無量壽經
01:38:58
戒香熏修
01:39:02
觀佛經三曰
01:39:04
常以戒香為身瓔珞
01:39:08
戒香經
01:39:09
世間所有諸華香
01:39:12
乃至沈檀龍麝香
01:39:17
如是等香非徧聞
01:39:22
唯聞戒香徧一切
01:39:33
現在這裡面有三個注解
01:39:37
我們現在這三個注解 首先來做一個說明
01:39:44
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1:39:46
戒德
01:39:47
戒律之功德也
01:39:50
現在說戒德
01:39:52
是我們守規矩 這個戒律所造的功德
01:39:57
注解第二 辭海這樣說
01:40:01
鼻嗅亦曰聞
01:40:04
說我們這個鼻子
01:40:06
去聞到這個味道 也叫做什麼 叫做聞
01:40:10
這個聞不是只有聽而已
01:40:13
你這個若解釋為聽就糟了
01:40:17
這個香要怎麼去聽
01:40:19
香是聞的
01:40:22
注解第三 辭海這樣說
01:40:24
聞 傳知也
01:40:26
聞就是傳知
01:40:29
好比像 我們說的新聞 新聞
01:40:31
就是新的消息 要傳給你知道
01:40:33
這個叫做聞
01:40:36
這個聞也可以說是聽
01:40:40
不過這個聞是解釋很多種
01:40:46
我們現在 來做全文的解釋
01:40:54
他說戒香 就是我們人規矩守得很好
01:41:00
有辦法那個名香四海
01:41:03
可以說那個名聲 傳播到四處去
01:41:07
才跟它比喻叫做香
01:41:11
就是這個香 就是名香四海那個香
01:41:17
所以觀無量壽經 說戒香熏修
01:41:23
我們用這個戒香 做一個修行
01:41:29
觀佛經的第三卷裡面說
01:41:32
時常我們用我們的戒香
01:41:35
來做為身體的一種裝飾
01:41:39
瓔珞就是好比項鍊種種 那就是叫做瓔珞
01:41:43
好比做為我們 身體的裝飾就對了
01:41:48
戒香經裡面說 世間所有好的香
01:41:54
乃至沈香 陳香 龍香 麝香
01:41:59
這些香沒辦法 說讓世間的人味道都聞到
01:42:09
怎麼說
01:42:09
你在這裡燒再好的香
01:42:12
你出去到馬路上 你就聞不到了
01:42:15
那個味道是有一個範圍內
01:42:18
不過只有來傳播 我們的戒香世間人都知道
01:42:27
你再好的香 就在屋裡的人才知道
01:42:30
外面的人不知道
01:42:32
但是你若是我們人的名聲
01:42:35
那個香傳播出去來說
01:42:38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01:42:40
那個意思就是這樣說
01:42:43
另外我們來看 達摩破相論裡面一句話
01:42:48
正法香者
01:42:52
有其五種
01:42:55
一者戒香
01:42:57
所謂能斷諸惡
01:43:00
能修諸善
01:43:03
佛在世日
01:43:05
令諸弟子
01:43:06
以智慧火
01:43:08
燒如是無價寶香
01:43:12
供養十方諸佛
01:43:14
今時眾生
01:43:17
不解如來真實之義
01:43:20
唯將外火燒於世間
01:43:23
沈檀熏陸質礙之香
01:43:27
希望福報
01:43:28
云何可得乎
01:43:34
達摩祖師這樣說
01:43:37
說有這個正法香
01:43:42
一共有五種
01:43:45
第一就是戒香
01:43:47
所說有辦法 來斬斷一切的惡
01:43:52
有辦法來修所有的善
01:43:55
但是這個中間我略掉
01:43:58
第二香 第三香
01:43:59
第四香 第五香
01:44:01
這我們等一下 分段會再說明
01:44:04
把它略起來
01:44:06
你們現在若抄起來
01:44:07
以後這個二三四五 把它接在這一邊
01:44:11
這樣就變整篇的文就對了
01:44:15
他說佛祖在世的時候
01:44:18
叫所有的徒弟
01:44:21
用這個智慧的火 來燒這個無價的寶香
01:44:28
來供養十方的佛祖
01:44:32
不過當今的眾生
01:44:34
不瞭解佛祖真實的意思
01:44:39
只有燒外面的火 在這個世間
01:44:45
用那個沈香 檀香
01:44:48
這個有形有色的香 這樣在燒
01:44:52
我們燒香不是說不好
01:44:55
燒香我常常賣香的先生來 我每次都買
01:44:59
不是說不好
01:45:01
我們燒香 要配合我們的心啊
01:45:04
香燒下去 是要跟神通跟佛通
01:45:08
你的心若很狠毒來說
01:45:10
你燒那個香 佛祖會保佑你嗎
01:45:13
這樣最簡單是這樣子
01:45:15
你燒這個有形有色的香
01:45:18
希望要佛祖保佑你
01:45:21
你想佛祖會保佑你嗎
01:45:23
問你這樣子啦
01:45:25
你心地若做壞 你只有燒那個香
01:45:28
佛祖到底會不會保佑你
01:45:30
我們下午前半段說到這裡
01:45:35
暫且告一段落
六祖法寶壇經
38/103部影片
六祖法寶壇經 01
六祖法寶壇經 02
六祖法寶壇經 03
六祖法寶壇經 04
六祖法寶壇經 05
六祖法寶壇經 06
六祖法寶壇經 07
六祖法寶壇經 08
六祖法寶壇經 09
六祖法寶壇經 10
六祖法寶壇經 11
六祖法寶壇經 12
六祖法寶壇經 13
六祖法寶壇經 14
六祖法寶壇經 15
六祖法寶壇經 16
六祖法寶壇經 17
六祖法寶壇經 18
六祖法寶壇經 19
六祖法寶壇經 20
六祖法寶壇經 21
六祖法寶壇經 22
六祖法寶壇經 23
六祖法寶壇經 24
六祖法寶壇經 25
六祖法寶壇經 26
六祖法寶壇經 27
六祖法寶壇經 28
六祖法寶壇經 29
六祖法寶壇經 30
六祖法寶壇經 31
六祖法寶壇經 32
六祖法寶壇經 33
六祖法寶壇經 34
六祖法寶壇經 35
六祖法寶壇經 36
六祖法寶壇經 37
六祖法寶壇經 38
六祖法寶壇經 39
六祖法寶壇經 40
六祖法寶壇經 41
六祖法寶壇經 42
六祖法寶壇經 43
六祖法寶壇經 44
六祖法寶壇經 45
六祖法寶壇經 46
六祖法寶壇經 47
六祖法寶壇經 48
六祖法寶壇經 49
六祖法寶壇經 50
六祖法寶壇經 51
六祖法寶壇經 52
六祖法寶壇經 53
六祖法寶壇經 54
六祖法寶壇經 55
六祖法寶壇經 56
六祖法寶壇經 57
六祖法寶壇經 58
六祖法寶壇經 59
六祖法寶壇經 60
六祖法寶壇經 61
六祖法寶壇經 62
六祖法寶壇經 63
六祖法寶壇經 64
六祖法寶壇經 65
六祖法寶壇經 66
六祖法寶壇經 67
六祖法寶壇經 68
六祖法寶壇經 69
六祖法寶壇經 70
六祖法寶壇經 71
六祖法寶壇經 72
六祖法寶壇經 73
六祖法寶壇經 74
六祖法寶壇經 75
六祖法寶壇經 76
六祖法寶壇經 77
六祖法寶壇經 78
六祖法寶壇經 79
六祖法寶壇經 80
六祖法寶壇經 81
六祖法寶壇經 82
六祖法寶壇經 83
六祖法寶壇經 84
六祖法寶壇經 85
六祖法寶壇經 86
六祖法寶壇經 87
六祖法寶壇經 88
六祖法寶壇經 89
六祖法寶壇經 90
六祖法寶壇經 91
六祖法寶壇經 92
六祖法寶壇經 93
六祖法寶壇經 94
六祖法寶壇經 95
六祖法寶壇經 96
六祖法寶壇經 97
六祖法寶壇經 98
六祖法寶壇經 99
六祖法寶壇經 100
六祖法寶壇經 101
六祖法寶壇經 102
六祖法寶壇經 103
熱門影集
【短篇版】六祖法寶壇經
六祖法寶壇經
論語
佛教宗派概論
道德經
更新
每日懂一點_中庸之道
更新
道德經(舊版)
更新
還鄉直指(舊版)
中庸
七真史傳
頓悟入道要門論
金剛經
1060523000443
16e23c97-7736-42ac-9b12-37ec936707e4
網站除錯報馬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