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頻道
弘道探索6台
深度進修7台
入門精華8台
所有影集
影片專區
推薦影片
李師尊經典類
李師尊專題類
李師尊特輯類
本會弘道課程類
易懂專題類
修真錄導讀系列
修真法門
公告與宣傳類
本會事務類
個人專區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個人消息
群組專屬影片
:::
網站導覽
最新訊息
會員登入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關閉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頁面
使用搜尋功能。
Menu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會館位置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經典回顧
線上品道
修真錄
影音頻道
影片查詢
經書手稿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經書類
站內搜尋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常見問答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個人消息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群組專屬影片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更多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更多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更多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更多
經典回顧
更多
線上品道
修真錄
更多
影音頻道
更多
影片查詢
更多
經書手稿
更多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更多
經書類
更多
站內搜尋
更多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更多
常見問答
更多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更多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更多
個人消息
更多
瀏覽記錄
更多
我的最愛
更多
群組專屬影片
更多
弘道紀行
:::
首頁
略過字型切換,社群分享工具列
放大
列印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但沒關係,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
如需要選擇字級大小
IE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Chrome、Firefox 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若要分享網頁,您可使用下列連結,再輸入您想要分享的資訊: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頓悟入道要門論 26
展開影音選單
開啟所有影集
頓悟入道要門論 26
5782
2
主講者:李瑞烈老師
上架日期:2017年04月27日 00:00
加入最愛
分享
跳過片頭曲
重新整理
影片分享連結
Line
Facebook
複製連結
開始處
結束處
經文註釋 / 旁白
附件下載
00:02:14
來看佛光大辭典這段文
00:02:18
四魔 指奪取人之身命 及慧命之四種魔
00:02:27
一 蘊魔
00:02:29
即色 受 想 行 識等五蘊
00:02:34
積聚而成生死苦果
00:02:39
此生死法能奪慧命
00:02:43
二 煩惱魔
00:02:45
即為身中之煩惱
00:02:48
能惱亂眾生之心神
00:02:52
奪取慧命
00:02:54
致不能成就菩提
00:02:57
三 死魔
00:02:59
能令眾生四大分散
00:03:03
夭喪殞沒
00:03:05
而使修行人無法續延慧命
00:03:12
四 天子魔
00:03:14
六天之魔王
00:03:17
能害人善事
00:03:19
憎嫉賢聖法
00:03:23
作種種擾亂事
00:03:26
令修行人 不得成就出世善根
00:03:32
上述三者為內魔
00:03:35
最後者為外魔
00:03:39
現在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0:03:42
說四魔就是要指 奪取了我們人身體的性命
00:03:52
和我們智慧的性命
00:03:55
這四種的魔
00:03:58
第一 就是蘊魔
00:04:00
蘊魔就是五蘊
00:04:03
等於就是色 受 想 行 識
00:04:06
這個五蘊
00:04:09
來成了生死的苦果
00:04:12
這個生死法 會奪我們人的智慧的性命
00:04:18
第二 就是煩惱魔
00:04:21
就是我們身體裡面的煩惱
00:04:24
有辦法來擾亂了 我們眾生的心神
00:04:29
奪取了我們人智慧的命
00:04:32
致使沒辦法成就這個道
00:04:37
三 是死魔
00:04:40
他會讓我們 眾生的四大分散
00:04:44
四大就是地水火風來分散
00:04:48
來夭折 死 沒有生命
00:04:52
致使修行的人啊
00:04:54
沒辦法繼續 來延長智慧的性命
00:05:00
第四 就天子魔
00:05:03
天子魔就是六天的魔王
00:05:06
他會來害我們人的善事
00:05:09
來討厭嫉妒 一些賢人 聖人的道理
00:05:15
做了很多擾亂的事情
00:05:19
讓這個修行的人
00:05:21
沒辦法成就出世的善根
00:05:25
上面所說的三項
00:05:28
三項就是 這個蘊魔 煩惱魔 死魔
00:05:32
這三項這是內魔
00:05:35
內魔就是我們心中的魔
00:05:38
最後這個天子魔是外魔
00:05:43
這些現在是簡單跟你說明
00:05:47
這些若真的要詳細說明
00:05:49
你就了解 這個魔是怎樣在作用
00:05:55
每一個人
00:05:57
一輩子就會被這個魔纏住
00:06:01
現在老師也被魔纏住
00:06:04
老師你是為什麼被魔纏住
00:06:07
你沒看我現在 近來瘦了一塊肉
00:06:11
老師你現在瘦了很多
00:06:14
是啊 就被魔纏住了
00:06:17
老師你被什麼魔纏住了
00:06:19
煩惱魔
00:06:23
是怎樣煩惱
00:06:26
要死不死 要活不活就煩惱了
00:06:32
在四個月前我就知道
00:06:34
我這條性命到冬至而已
00:06:37
冬至馬上到了
00:06:39
後天就冬至了
00:06:42
大家 這些師兄弟 幾個知道說
00:06:46
我在唸說 我性命到冬至而已
00:06:48
大家煩惱
00:06:50
最近宜蘭發動說吃素食
00:06:54
要幫我添壽命
00:06:56
後來我知道說
00:06:57
拜託你們不要幫我添壽命
00:06:59
你們若幫我添壽命
00:07:00
我會要命
00:07:01
他們說為什麼要命
00:07:04
現在有例子 可以給你們看
00:07:06
礁溪那個柯太太 以前是修養很好的人
00:07:10
我常跟她說 她是行菩薩道
00:07:13
沒有煩惱
00:07:14
為了善事 為了眾生
00:07:18
這樣什麼事情她都做
00:07:21
結果她得了一個癌症
00:07:25
跟她說她會死
00:07:28
大家努力幫她求壽
00:07:31
求一個現在糟了
00:07:33
卻變壞脾氣
00:07:34
也會罵人 也會咒人
00:07:36
也會打人
00:07:38
以前修養那麼好 怎麼會變這樣子
00:07:42
你們幫她添壽的人害她的
00:07:45
現在在活的壽命 不是活她的壽命
00:07:49
在活添壽命的人的
00:07:52
假使這個人若愛賭博
00:07:54
現在若活他的壽命
00:07:56
他不會賭博變愛賭博
00:07:58
這個人若愛罵人愛咒人
00:08:01
現在若活了他的壽命
00:08:03
他開始就會罵人了
00:08:05
那你是不是害了他
00:08:09
添壽不好
00:08:11
你若要幫人家添壽
00:08:12
就我的修養比你還好
00:08:16
我的脾氣比你還好
00:08:19
這樣你才可以下去添啦
00:08:21
不然你添下去要命了
00:08:25
老師端莊 端莊的
00:08:27
假使你若幫我添壽命
00:08:29
若遇到一個 這樣亂七八糟的
00:08:31
老師若變做胡作妄為的
00:08:34
說老師怎麼變這樣
00:08:36
就糟了
00:08:38
說拜託你們 不要幫我添壽命
00:08:41
性命由天去安排
00:08:43
他說世間有需要你
00:08:47
你就要多活幾年 活到一百二十歲
00:08:51
我說喔
00:08:52
你存心要折磨死我的 活到一百二十歲
00:08:56
現在想要死也不行
00:08:58
想不死也不行
00:09:00
說要死不是自殺
00:09:02
想說啊 不要管了 眼睛閉了讓他去
00:09:05
不過煩惱什麼
00:09:06
煩惱你們這些師兄 師弟
00:09:08
這些眾生
00:09:10
若不死 實在也很辛苦
00:09:15
只有看天了
00:09:18
祂若有辦法上天說 要我李某某多留幾年
00:09:23
祂若在從多寶塔 拿那個壽命來給我
00:09:27
我就不會壞脾氣了
00:09:29
也不會亂七八糟了
00:09:31
是希望這樣而已啦
00:09:33
現在我的壽命 只看這兩天了
00:09:37
明天若沒死 後天若沒有死
00:09:40
你們就要高興了
00:09:42
老師哦 上天幫他添壽命了
00:09:46
不然這幾天 全部都是事情
00:09:50
你看我坐在那裡 也失神 失神的
00:09:54
生死現在剩這兩天了
00:09:58
是只有希望天慈悲以外
00:10:01
其他都沒辦法了
00:10:04
大家都有魔纏身 不是沒有啦
00:10:07
這四個魔若要跟你 詳細解釋是很長的
00:10:11
今晚沒有時間啦
00:10:13
此後有時間再來慢慢談 這個四個魔的種種的角度
00:10:20
跟他的這個魔的作用
00:10:23
不然我們 今晚只有說到這為止
00:10:26
下文等到下期再來解釋
00:10:31
在座同修 大家晚安
00:10:36
二十七頁
00:10:41
第三行
00:10:45
從第三字開始
00:10:50
又問 無言無說
00:10:56
即名為定
00:10:59
正言說之時
00:11:02
得名定否
00:11:05
答 今言定者
00:11:09
不論說與不說
00:11:12
常定
00:11:13
何以故
00:11:15
為用定性
00:11:17
言分別時
00:11:19
即言說分別亦定
00:11:24
現在這裡面有兩個字 要首先跟你做一個注解
00:11:28
再來解釋這個文
00:11:30
就是這個今 答今
00:11:32
今不是今天的今
00:11:35
跟後面這個分別
00:11:37
這個今跟分別 首先跟你做一個注解
00:11:40
再來解釋
00:11:41
辭海的解釋
00:11:44
今 指事之詞
00:11:48
這個今就是指事的文詞
00:11:51
等於就是說這個 那個
00:11:54
這個的那個意思
00:11:56
或是說當今的意思
00:12:00
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0:12:02
思量識別諸事理 曰分別
00:12:07
我們想要來分別很多
00:12:12
事就是後天 理就是先天
00:12:16
這樣對還不對
00:12:18
比如說這樣 那樣 這樣分開
00:12:21
你要去分別說 這個對不對 那個意思
00:12:27
現在解釋這個本文
00:12:30
又問就是我們上期所說的
00:12:33
另外一個人再進一步再問
00:12:38
說我們在靜坐
00:12:41
嘴巴這樣閉著 也沒有說話
00:12:46
就是叫做什麼 叫做定
00:12:49
假使我們 若開口在說話的時候
00:12:54
有辦法叫做定嗎
00:12:57
一般說無言無說
00:13:00
你這樣安靜 都沒有說話叫做定
00:13:02
但是現在在說話的時候
00:13:04
正言說之時
00:13:06
我們在說話的時候
00:13:07
你可以說定嗎
00:13:10
現在祖師跟他回答說
00:13:14
說對於所說的定
00:13:17
無論你開口說話
00:13:21
或是閉口不說話
00:13:24
都有辦法定
00:13:27
這是什麼原因
00:13:31
為了應用這個定的性
00:13:37
說到思量 識別諸事理的時候
00:13:43
你嘴巴雖然在說話
00:13:46
不過你心沒有動念
00:13:49
這樣也可以說是定
00:13:53
所以這個本文 的意思就是說
00:13:57
無論是在說話的時候
00:14:00
無論你沒有說話的時候
00:14:03
你心若無所得的念頭
00:14:06
全部都叫做定
00:14:09
這是說法的時候
00:14:12
你的心 若有這個說法的念頭
00:14:17
這樣心就是沒有定
00:14:20
所以對於這句話
00:14:21
來引一個金剛經一段文
00:14:24
你才會比較了解
00:14:26
在金剛經非說所說分 第二十一裡面這樣說
00:14:34
須菩提
00:14:37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
00:14:42
我當有所說法
00:14:46
莫作是念何以故
00:14:50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00:14:55
即為謗佛
00:14:58
不能解我所說故
00:15:02
須菩提
00:15:04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00:15:10
對於本文
00:15:12
先看這個各家的解釋之後
00:15:16
再來解釋
00:15:19
在普明燈裡面這樣說
00:15:23
真理非言說
00:15:25
所說非真
00:15:28
要在心悟而行
00:15:33
他說這個真理 不是話說的
00:15:39
你若用嘴巴說的 不是真理
00:15:44
這跟道德經第一句說的
00:15:47
道可道 非常道
00:15:49
這個道理一樣
00:15:53
真理你是要用心去悟
00:15:57
悟之後要去實行
00:16:01
假使你若只有 用嘴巴說的用聽的
00:16:05
這並不是真理啊
00:16:08
這以前 我也有跟你解釋一遍過了
00:16:14
我們道德會先輩王善人
00:16:20
當時道德會 的創辦者是江希張先生
00:16:28
這個江希張先生 設立這個道德會
00:16:32
並沒有進展 不發達
00:16:38
當時人家建議他
00:16:40
說有一個王鳳儀 他的道理很好
00:16:46
你若請這個人出來幫忙
00:16:49
你道德會就會發展
00:16:53
江希張先生 聽人家跟他推薦了
00:16:56
真的就去找了
00:16:59
但是見了王鳳儀卻失望
00:17:03
怎麼失望
00:17:04
看他在田裡除草啊
00:17:07
是一個長工啊 不識字的
00:17:12
不過人就來了
00:17:14
也是要去跟他說一下
00:17:17
而去王善人後
00:17:20
王鳳儀手腳洗洗一下 就招待去他家
00:17:25
坐下去就說話了
00:17:27
在說的中間
00:17:29
這江希張先生 覺得這不是普通人哦
00:17:33
不過他是倔強啊
00:17:35
江希張先生是一個神童
00:17:38
注解金剛經
00:17:39
注解論語
00:17:41
注解道德經
00:17:43
都有這個 江希張先生注解的
00:17:46
他七歲就會講道
00:17:49
是一個神童
00:17:51
所以有一個驕傲心
00:17:53
所以他就對王善人這樣說
00:17:57
說王善人我請教你 他說好啊
00:18:01
講金剛經會成道嗎
00:18:04
王善人跟他搖頭說 不會成道
00:18:08
他說若這樣 注解金剛經會成道嗎
00:18:13
他說不會成道
00:18:16
說也不會成道
00:18:17
注解也不會成道
00:18:19
不然要怎麼樣才會成道
00:18:21
他說說也沒用
00:18:23
注解也沒用 聽也沒用
00:18:26
你就照金剛經的話 去實踐去行這樣才會成道
00:18:32
被說一下就這樣開悟了
00:18:35
才聘請王善人 來道德會幫忙
00:18:39
之後這道德會
00:18:42
後世大家都尊重王善人
00:18:45
說到江希張先生創辦者
00:18:47
有的連名字卻也不認識
00:18:50
所以你就知道說
00:18:53
你這個先天真理
00:18:56
是要用心去悟要去行
00:19:00
不是用嘴巴說的
00:19:03
所以在惠能六祖 金剛經口訣裡面
00:19:08
才一句話這樣說
00:19:11
終日空談 不談一字
00:19:18
若云有說 即謗如來
00:19:22
故受之以非說所說分
00:19:28
惠能六祖說
00:19:31
你從早到晚來說這個空理
00:19:35
但是連說一句話都沒有
00:19:39
假使你若說 釋迦佛祖有在談道理
00:19:43
你這樣毀謗佛祖
00:19:46
所以現在這一分 才叫做非說所說的分
00:19:54
詳細看 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0:19:59
非一法無以談空
00:20:04
佛說一切法是為眾生
00:20:09
解黏去縛耳
00:20:12
而真解脫者
00:20:15
須自性自度
00:20:18
佛所不能度也
00:20:21
若言我當有所說法
00:20:24
即妄念自縛其心
00:20:28
焉能解脫耶
00:20:30
故佛言
00:20:33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00:20:36
即為謗佛
00:20:37
不能解我所說故
00:20:40
言無法可說者
00:20:44
非杜口不說也
00:20:48
雖說千言萬語
00:20:50
而心毫無所得之念也
00:20:54
若能如此者
00:20:56
即是名說法也
00:21:01
現在呂純陽祖師這樣說
00:21:05
說你若沒有一個法
00:21:07
來談這個空理
00:21:12
這樣你就沒辦法說下去
00:21:14
你沒有這個法要怎麼說
00:21:17
你一定要有一個法 才有辦法說
00:21:20
你若沒有一個法 沒辦法談空理
00:21:25
不過佛祖在說很多 很多的道理
00:21:30
就是什麼
00:21:31
為了眾生要來解黏
00:21:36
我們人有的被相黏住了
00:21:38
有的被空理黏住了
00:21:41
要把你拔那個黏著
00:21:45
去縛就是每一個人 都有很多的煩惱
00:21:49
把你綁住了
00:21:50
要拔除這個煩惱
00:21:55
若說到真正的解脫的話
00:22:00
你就要你的自性 要自己去度
00:22:05
佛祖是沒辦法度的
00:22:09
這句話 我們在這個惠能六祖
00:22:16
六祖壇經 那個櫃子裡就有了
00:22:19
我剛剛拿一本出來
00:22:21
這個六祖壇經
00:22:24
在第五十頁裡面一句話
00:22:28
說善知識
00:22:30
大家豈不道 眾生無邊誓願度
00:22:35
恁麼度
00:22:37
且不是惠能度
00:22:42
現在惠能六祖說
00:22:44
大家跟我說
00:22:47
眾生無邊誓願度
00:22:51
若這樣說起來
00:22:52
是不是師父 你要來度眾生呢
00:22:56
惠能六祖怎麼回他
00:22:59
說善知識
00:23:00
心中眾生 所謂邪迷心
00:23:05
誑妄心 不善心 嫉妒心 惡毒心
00:23:10
如是等心 盡是眾生
00:23:14
各須自性自度
00:23:16
是名真度
00:23:20
他說你們這些有知識的人
00:23:22
我說的眾生 不是外面的眾生
00:23:26
我說的眾生 是你心裡的眾生
00:23:31
什麼是心裡的眾生
00:23:33
就是邪迷心狂妄心
00:23:39
而且這個不善心 嫉妒心
00:23:44
惡毒心這些心都是眾生
00:23:50
所以你各人要用你的自性
00:23:53
自己去度
00:23:55
這才是真正的度
00:23:58
所以我就常常說了
00:24:01
說已不能度 焉能度他人
00:24:05
你自己都沒辦法度了
00:24:07
要度誰
00:24:08
最簡單就是這樣子
00:24:12
在春秋時代
00:24:15
孔子周遊列國傳道
00:24:18
遇到一次 只有兩個小孩坐在那裡聽
00:24:21
都沒有半人
00:24:24
遇到一個老人從那過
00:24:27
這個老先生也怪怪的
00:24:29
這只有兩個小孩坐在那裡
00:24:31
他還努力講成這樣子
00:24:33
他說老先生
00:24:35
老先生請問一下
00:24:36
他說哦
00:24:38
只有兩個小孩在聽而已
00:24:40
你怎麼 這麼努力講成這樣子
00:24:42
他說三個
00:24:44
兩個 哪有三個
00:24:46
他說三個
00:24:48
他說不然老先生你算看看
00:24:51
你講道講到頭殼壞了
00:24:53
就兩個 你硬說三個
00:24:56
孔子笑笑說
00:24:58
一個 兩個 三個
00:25:03
他說啊 連你三個哦
00:25:05
他說是啊
00:25:06
你就在說了還你在聽
00:25:09
說我若沒有說自己聽
00:25:11
我說要做什麼
00:25:13
最簡單就是這樣
00:25:16
要度誰 度自己
00:25:18
釋迦佛祖 說四十多年的道理
00:25:22
度誰
00:25:22
度祂自己
00:25:24
祂若沒有這樣說的話
00:25:26
祂怎麼會成佛
00:25:28
祂一定度祂自己啊
00:25:31
所以呢
00:25:32
世間人有的一種驕傲
00:25:34
講道理常常在說我在度人
00:25:37
不可能啦
00:25:40
我早先都要跑這個廟宇
00:25:43
在廟宇講
00:25:45
有某一間廟 拿一面錦旗
00:25:47
幫我寫一個度人度世
00:25:50
我那支錦旗把它折一折
00:25:51
再紙包起來 把它放在倉庫裡
00:25:54
不敢拿出來
00:25:56
我自己都度還沒完
00:25:59
度人度世 哪有可能
00:26:02
我不敢說我度人度世
00:26:04
度自己最重要
00:26:06
所以呂純陽祖師說
00:26:09
要自性自度佛所不能度
00:26:14
佛祖沒辦法度
00:26:17
假使你若說我當有所說法
00:26:23
假使說我在講道理
00:26:24
我在度世
00:26:26
這樣你就是妄念了
00:26:29
自己綁你的心
00:26:32
你要怎麼解脫
00:26:34
你的心就綁住了
00:26:36
你要怎麼解脫
00:26:38
所以釋迦佛祖 在金剛經才會說
00:26:42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00:26:45
即為謗佛
00:26:48
你若說我
00:26:49
現在這如來就指我
00:26:52
我若有在講道理
00:26:53
你是毀謗佛祖
00:26:56
你不了解我說的這句話
00:27:02
現在說無法可說
00:27:05
現在這句說無法可說
00:27:08
你就要注意了
00:27:10
這個法
00:27:14
跟這個法就不一樣
00:27:20
這個說法這個法
00:27:22
跟無法可說這個法 是不一樣的
00:27:26
這個法是什麼
00:27:27
這個法是法塵
00:27:30
什麼叫做法塵
00:27:31
是六塵之一
00:27:35
我們色 聲 香 味 觸 法
00:27:40
這個叫做六塵
00:27:42
色是眼睛所觀的
00:27:46
聲是耳朵所聽的
00:27:50
味是用這個嘴去嚐的
00:27:57
香是用鼻子去聞的
00:28:01
觸是我們的身體去摸的
00:28:04
法是我們的心念
00:28:06
法塵就是我們的心念
00:28:08
所以現在說無法 就是說我們的心念
00:28:12
無法可說就是沒有 那個心念在講道理
00:28:18
並不是杜口
00:28:20
杜口就是這個嘴巴合著
00:28:23
沒有說話就是杜口
00:28:25
我們若白話說杜口啦
00:28:28
但是正音讀作口
00:28:31
不是說你嘴合著 沒說半句話
00:28:35
雖然你嘴巴 說幾千句 說幾萬句
00:28:40
但是你的心沒有動
00:28:42
沒有那個所得的心念
00:28:45
那個法就是
00:28:47
無法就是沒有那個心念
00:28:50
假使你若是 這樣來講道理
00:28:53
叫做是名說法
00:28:57
所以現在金剛經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00:29:02
就是說須菩提啊
00:29:06
你不要說我
00:29:09
現在這個如來就指我
00:29:11
你不能說我有一個念頭
00:29:14
說我今天在講道理
00:29:17
你不能有這種的想法
00:29:20
是什麼原因
00:29:23
假使你若說我在講道理
00:29:26
你這樣就是毀謗佛祖
00:29:29
你就不了解我在說的道理
00:29:33
說須菩提啊
00:29:36
講道理的人
00:29:38
你的法塵不能動
00:29:41
你不能有這個念頭 說你在講道理
00:29:44
這才是真正的講道理
00:29:48
所以這個金剛經
00:29:50
你若沒有注意看
00:29:53
有時真的會打死結了
00:29:55
那個法跟那個法就打死結
00:29:58
像我們金剛經 裡面一句話說
00:30:04
若有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00:30:09
即非菩薩
00:30:11
咦 奇怪
00:30:13
菩薩若有 我相 人相 眾生相
00:30:17
這樣不是菩薩
00:30:20
那這樣哪是道理
00:30:22
菩薩本來就沒有四相了
00:30:24
是為什麼說 菩薩有這個四相
00:30:27
就不是菩薩
00:30:29
上面那個菩薩 跟下面這個菩薩不一樣
00:30:34
菩薩分幾種呢
00:30:37
有果地菩薩
00:30:41
有因地菩薩
00:30:43
有願地菩薩
00:30:46
什麼叫做果地菩薩
00:30:48
果地菩薩像觀世音菩薩
00:30:51
已經成佛了
00:30:54
觀世音菩薩本來 叫做正法明如來佛
00:30:58
祂成佛之後慈航倒駕
00:31:01
化成菩薩身出來度世
00:31:04
這個叫做果地菩薩
00:31:06
若因地菩薩呢
00:31:08
因地菩薩就是已經 修到菩薩的果位了
00:31:13
若願地菩薩呢
00:31:14
願地菩薩就你們在這坐的
00:31:17
這些都菩薩
00:31:18
因為你發菩薩心
00:31:21
在要聽這個菩薩道
00:31:24
等於就是要修菩薩行的人
00:31:27
老人說老菩薩
00:31:29
男的說男菩薩
00:31:31
女的說女菩薩
00:31:33
小孩說少年菩薩
00:31:35
都是菩薩
00:31:37
祂說你若修菩薩道的人
00:31:40
你若有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00:31:44
你沒有資格成菩薩道
00:31:47
才說菩薩若有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00:31:52
即非菩薩
00:31:53
這個原因在那裡
00:31:54
所以很多讀這個經
00:31:57
看到會打死結 的原因在那裡
00:31:59
所以現在這個法
00:32:02
這個無法可說 這個法是法塵
00:32:06
這個說法的法是道理
00:32:10
說你今天講道理的人
00:32:13
就沒有那個法塵 沒有那個心念
00:32:16
說我在講道理 這才是真正的說法
00:32:21
所以講道的人很重要
00:32:25
絕對不能說我在度人
00:32:27
你若說度人 你的心念就去綁住了
00:32:30
你沒資格成菩薩道
00:32:33
這樣說比較快
00:32:35
所以我們在公案禪語裡面
00:32:40
一個公案來寫一個做參考
00:32:45
僧問 師說何法度人
00:32:53
慧海禪師曰
00:32:56
貧道未曾有一法度人
00:33:01
僧曰 禪師家渾如此
00:33:07
慧海禪師卻問曰
00:33:11
大德說何法度人
00:33:15
僧曰 講金剛般若經
00:33:20
慧海問曰 講幾座來
00:33:25
僧曰 二十餘座
00:33:29
慧海曰 此經是阿誰說耶
00:33:36
僧抗聲曰
00:33:39
禪師家相弄
00:33:42
豈不知是佛說耶
00:33:46
慧海禪師曰
00:33:49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00:33:53
則為謗佛
00:33:55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00:34:00
若言此經不是佛說
00:34:03
則是謗經
00:34:05
請大德說看
00:34:08
無對
00:34:12
現在公案禪語裡面這樣說
00:34:16
有一個出家眾 來問這個慧海禪師
00:34:23
說師父你說什麼經在度人
00:34:29
慧海禪師說
00:34:32
我連一個法度人都沒有
00:34:37
我都沒有說道理在度人
00:34:42
這個出家人就說
00:34:46
說禪師你今天講經 講到頭腦遲鈍了
00:34:54
你明明就在講道理
00:34:56
你說沒有一個法在度人
00:34:59
慧海禪師反過來問他
00:35:04
說若這樣師兄弟 你用什麼法去度人
00:35:09
這個出家眾就說
00:35:12
說我是說金剛般若經
00:35:16
慧海禪師進一步再問他
00:35:20
說你金剛經講幾座
00:35:23
什麼叫做一座
00:35:25
像我來你們鹿谷這樣說
00:35:28
這樣叫做一座
00:35:29
說一部經就叫做一座
00:35:33
他說我講二十幾座
00:35:35
二十幾座 就是有二十幾個道場
00:35:38
說我已經說了二十幾座
00:35:42
慧海禪師再進一步問他
00:35:46
說金剛經是誰說的
00:35:50
這個出家眾 就很大聲這樣跟他說
00:35:53
說禪師你今天在戲弄我
00:35:58
你難道不知道 金剛經是釋迦佛祖說的
00:36:03
慧海禪師就說
00:36:06
說假使若有人說
00:36:09
釋迦佛祖來說金剛經
00:36:12
這樣毀謗佛祖
00:36:15
這個人就不了解 釋迦佛祖說的道理
00:36:20
假使這個金剛經 若不是佛祖說的
00:36:24
若有人說 金剛經不是釋迦說的
00:36:28
那這樣你毀謗金剛經
00:36:31
金剛經本來就祂說的
00:36:33
你說不是祂說的
00:36:35
請師兄弟你說看看
00:36:38
我說這樣對不對
00:36:40
當時這個出家眾 被他說一下
00:36:43
就這樣嘴巴開開 不會回答
00:36:46
這樣就很簡單了
00:36:48
經是釋迦佛祖說的
00:36:52
不過祂本人不能說祂講
00:36:55
說祂在講經
00:36:58
比如你若說 李老師來鹿谷講經
00:37:03
可以的
00:37:04
我不能說我去鹿谷講經
00:37:09
假使我若說我去鹿谷講經
00:37:12
這樣我毀謗佛祖
00:37:15
假使你們大家說
00:37:17
老師沒有來鹿谷講經
00:37:20
這樣你毀謗這個經
00:37:22
這樣說比較快
00:37:24
這是相對的道理
00:37:27
所以講道的人最重要的
00:37:31
說要心 意
00:37:33
你的意念不能動
00:37:36
你意念若動
00:37:38
就是變成你沒有 那個如如不動的心
00:37:46
所以金剛經最後面
00:37:49
說如何說法 要如如不動
00:37:55
一個心若動的話
00:37:57
你就已經沒有 達到無住的境界
00:38:01
所以我們真正講道的 就是要無相 無念 無住
00:38:07
所以金剛經的宗旨 是只有這樣而已
00:38:09
其他都沒有什麼
00:38:12
所以才說學道的人啊
00:38:16
很多人若說 吃不到三片菜葉
00:38:19
就要上西天
00:38:20
說喔 我去度多少人了
00:38:24
自己就度不動了 要怎麼去度
00:38:29
講道理
00:38:30
站在台上說一種話
00:38:33
下了台另外一個人
00:38:35
那講什麼道理
00:38:37
你聽道理 這耳聽 這耳跑掉
00:38:40
那你聽什麼道理
00:38:44
所以說的不會成道
00:38:46
聽也不會成道
00:38:48
你就兩隻腳 要踏出去實踐才會到
00:38:54
好比車站在面前
00:38:57
你用手跟人報
00:38:59
我跟你說 車站在那裡 車站在那裡
00:39:02
我這兩隻腳 若沒有走 車站會到嗎
00:39:05
你聽我跟你說
00:39:06
你腳若沒有走 車站會到嗎
00:39:09
最簡單就是這樣子
00:39:11
所以修行跟修道不一樣
00:39:15
修道是互相研究道理
00:39:18
修行
00:39:20
行就是實行 行就是走
00:39:23
你若沒有照這個話去走
00:39:26
有什麼用 沒有用啊 對不對
00:39:30
所以學道這個很重要
00:39:34
我們今天 可以說最後一課
00:39:37
就要到等明年
00:39:40
在座同修 大家晚安
00:39:45
我們現在來翻二十七頁
00:39:53
第三行第三字
00:39:58
不然我們現在開始
00:40:01
又問
00:40:04
無言無說即名為定
00:40:09
正言說之時
00:40:12
得名定否
00:40:15
答 今言定者
00:40:19
不論說與不說
00:40:23
常定
00:40:24
何以故
00:40:26
為用定性
00:40:28
言分別時
00:40:31
即言說分別亦定
00:40:36
現在一個人 進一步又問祖師這樣說
00:40:42
說我們靜坐
00:40:44
而這個嘴巴閉著沒說話
00:40:48
這個名字叫做定
00:40:53
假使若說一個人
00:40:55
開口在說話的時候
00:40:59
有辦法這個名字叫做定嗎
00:41:03
祖師就說
00:41:05
說對於所說的定
00:41:08
不管你是開口說話
00:41:12
或是閉口沒說話
00:41:15
全部都有辦法定
00:41:18
這是什麼原因呢
00:41:22
為了應用定的性
00:41:27
說到這個思量 識別諸事理的時候
00:41:32
嘴巴雖然在講道理
00:41:37
不過你的心若不要動念
00:41:40
這也可以說是定
00:41:44
這本文的意思就是說
00:41:47
我們在說話的時候
00:41:49
你的心若沒有所得心
00:41:54
這也可以說是定
00:41:57
假使你說話的時候
00:41:59
你的心 若有這個說法的念頭
00:42:03
那這樣你的心就沒有定
00:42:06
這個定的定義 並不是說你有沒有在說話
00:42:11
是看你的心境
00:42:14
對於這個問題
00:42:15
我們上期有引 金剛經一段文
00:42:20
我們今晚 進一步再另外引證
00:42:25
金剛經如法受持分 第十三分裡面一句話
00:42:33
須菩提 於意云何
00:42:40
如來有所說法不
00:42:44
須菩提白佛言
00:42:47
世尊 如來無所說
00:42:53
金剛經如法受持分 第十三分裡面
00:42:59
釋迦佛祖 對須菩提這樣問
00:43:05
說須菩提啊
00:43:07
在你的心意 想法如何
00:43:13
我
00:43:14
現在這如來 就指釋迦佛祖說我
00:43:17
說我 你看有在講道理嗎
00:43:24
現在這不能讀作不 讀作否
00:43:27
後來現代字 下面多一個口
00:43:32
須菩提聽到這句話
00:43:35
他回答釋迦佛祖這樣說
00:43:40
說師父你
00:43:43
現在這個如來就是指你
00:43:46
這個如來是指我
00:43:48
說你並沒有在講道理
00:43:53
咦 祂就在講道理
00:43:56
須菩提怎麼回答祂說 祂沒有在講道理
00:44:00
現在看呂純陽祖師 這一段解釋
00:44:05
世人能說者多 而能行者少
00:44:15
又聞法者眾而能悟者寡
00:44:23
金剛般若 非說非聞而能所得
00:44:29
是自性自悟而得
00:44:34
須菩提深知佛意
00:44:37
故答言如來無所說也
00:44:44
呂純陽祖師這樣說
00:44:49
說世間的人
00:44:52
會講道理的人是很多的
00:44:56
但是有辦法照這個道理 去實踐去行的人很少
00:45:05
又聽道理的人非常多
00:45:09
這個眾跟多的意思一樣
00:45:13
聽道理的人很多
00:45:16
不過有辦法 去悟這個道理的人
00:45:19
是很少的
00:45:21
這個寡跟少意思也是一樣
00:45:27
這個金剛般若經
00:45:32
簡單說叫做金剛經
00:45:35
金剛經不是用說的
00:45:38
也不是用聽的 就有辦法得到這個道理
00:45:44
就是要你自己的本性 自己開悟來所得的
00:45:52
須菩提他深深知道 釋迦佛祖的心意
00:46:00
所以才回答祂說 你沒有在講道理
00:46:07
明明就在 說怎麼會說沒講
00:46:10
現在再看修真錄 這個解釋
00:46:15
世尊言如來有所說法不
00:46:21
須菩提知如來說法
00:46:24
口雖說法而心無所得
00:46:29
說等於無所說
00:46:33
故答言
00:46:35
世尊 如來無所說也
00:46:40
修真錄說
00:46:44
釋迦佛祖來問須菩提
00:46:47
說我有在講道理嗎
00:46:51
須菩提知道 釋迦佛祖在講道理
00:46:56
嘴巴雖然在說
00:46:59
不過祂的心 就沒有那個所得的心
00:47:04
說跟沒說一樣
00:47:08
所以才回答祂說
00:47:10
世尊 如來無所說這句話
00:47:15
所以講道理要講給誰聽
00:47:19
實在是講給自己聽
00:47:22
我們講到那裡 要修到那裡
00:47:24
並不是說要度化眾生
00:47:27
釋迦佛祖講道四十九年
00:47:30
度誰 度祂自己
00:47:33
祂自己若沒有 說法四十九年
00:47:36
祂若沒辦法去開悟
00:47:38
祂怎麼會去做佛
00:47:41
講給你聽 是做一個參考而已
00:47:46
所以無論是佛祖
00:47:49
無論是菩薩
00:47:51
無論是歷代祖師
00:47:54
他在講經說法
00:47:57
他的心就全都無所得的心
00:48:02
所以在六祖壇經附囑品
00:48:06
惠能六祖 也一句話這樣說
00:48:09
我們現在把它寫上黑板
00:48:12
師曰
00:48:15
葉落歸根 來時無口
00:48:20
這個短短八字
00:48:22
不過意思非常的深
00:48:27
現在我們裡面 看這兩個注解
00:48:31
注解第一 辭海這樣說
00:48:35
葉落歸根
00:48:37
喻事物歸於本源也
00:48:42
傳燈錄
00:48:44
六祖慧能涅槃時
00:48:48
答眾曰 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00:48:55
辭海說葉落歸根的意思
00:49:00
就是一種的比喻
00:49:03
我們一切的事情 都要歸在本源
00:49:08
好比像說 這個葉子掉下去
00:49:12
這個葉子所有營養 都回歸這個樹根下去
00:49:20
若以我們人來說 說我出外去
00:49:23
有一天你會再回來故鄉
00:49:29
所以這個傳燈錄裡面說
00:49:31
慧能六祖 祂在要了脫生死的時候
00:49:36
回答所有的徒弟這樣說
00:49:40
說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00:49:44
說我老了 我快要歸天了
00:49:50
我要回去故鄉了
00:49:54
故鄉在哪裡 上天啊
00:49:57
我一定要回去 那個本源的地方
00:50:02
不過這個來時無口
00:50:04
來的時候沒有嘴巴
00:50:07
是怎麼會沒有嘴巴
00:50:09
我們現在看注解第二
00:50:12
這個丁福保 六祖壇經註解裡面所說的
00:50:19
來時無口
00:50:21
此句六祖言 吾初來時
00:50:28
本無口無語言
00:50:31
此即無法可說之意也
00:50:35
傳心法要下
00:50:39
真佛無口不解說法
00:50:46
而六祖金剛經註曰
00:50:50
本心元淨 諸法元空
00:50:55
更有何法可說
00:50:58
凡夫之人執著人法是有
00:51:03
即有所說
00:51:06
菩薩了悟人法皆空
00:51:09
即無所說
00:51:11
是故經云若有人言
00:51:16
如來有所說法
00:51:18
即為謗佛
00:51:20
按 此即無口之意也
00:51:26
這個裡面還有兩個註解
00:51:30
註解第一 說到這個丁福保的書
00:51:34
他的史蹟因為文比較長
00:51:37
等一下再另外做專文說明
00:51:41
註解第二 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0:51:45
人法
00:51:47
人指說教者或受學者
00:51:53
而法則指所說之教
00:51:56
或所學之教
00:51:59
佛光大辭典說人法
00:52:02
人是指在講道理的人
00:52:06
或是在聽道理的人
00:52:09
法就是指講的道理
00:52:13
或是聽的道理
00:52:16
所以現在這個丁福保
00:52:19
六祖壇經註解這樣說
00:52:23
說來時無口這句話
00:52:29
六祖說我最初來我們當地
00:52:36
本來就是沒有 這個嘴巴 也沒說什麼
00:52:42
這就是說沒有 這個法可以說的意思
00:52:48
法是悟的 不是說的 不是聽的
00:52:54
所以傳心法要 的下篇裡面說
00:53:00
真正修佛的人啊
00:53:03
是沒有這個嘴巴
00:53:06
沒有去解釋這個說法
00:53:14
所以在六祖 金剛經的註解裡面這樣說
00:53:20
我們人的本心
00:53:22
本心就是指我們的第八識
00:53:25
若本性就是第九識
00:53:29
他說我們人的第八識
00:53:31
元淨
00:53:33
元就是本來
00:53:35
本來就是清淨
00:53:39
一切的意念
00:53:41
這個法就是法塵
00:53:43
就是我們的意念
00:53:45
一切的意念本來就是空
00:53:49
你想想看 有什麼法可以說呢
00:53:53
不過凡夫的人
00:53:57
他執著說在我在講道
00:54:00
你在聽道
00:54:01
我在教你道理
00:54:03
你在學道理
00:54:06
若一般凡夫
00:54:08
現在說凡夫
00:54:09
就指一般這些 不見性的傳道者
00:54:14
都是這種的想法
00:54:17
當作說人法全都有啦
00:54:20
我在講道 你在聽道啦
00:54:22
我在教你 你在學啦
00:54:24
都是這樣子
00:54:26
這樣就有所說
00:54:30
不過菩薩祂是了解 這個人法本來就是空
00:54:38
所以祂就無所說
00:54:40
根本我在講道 我是在度我自己
00:54:45
了解我自己
00:54:46
我不是在度誰
00:54:50
所以這個金剛經才說
00:54:53
假使若有人 說佛祖在講道理
00:54:58
你這樣就誹謗佛祖
00:55:01
這我們上期說過了
00:55:05
那麼這樣這句話 等於就是無口的意思
00:55:10
沒有嘴巴的意思
00:55:12
雖然嘴巴在說啦
00:55:14
不過祂的心 祂沒有感覺我的嘴在說
00:55:19
才是說這個無口
00:55:21
所以六祖壇經 附囑品就是說
00:55:26
我從哪裡來 就是從哪裡去
00:55:30
我來這裡這麼久了
00:55:33
根本我沒有什麼道理 講給你聽
00:55:37
我是說一個讓你參考
00:55:39
你要不要悟隨便你啊
00:55:43
所以若說先天的話
00:55:45
有時聽了之後
00:55:47
一般若根基不深的人
00:55:52
沒辦法去承受這句話
00:55:57
你明明你就在講 你說你沒在講
00:55:59
我明明就在聽 你說我沒在聽
00:56:03
先天學法啊
00:56:05
是心心相印 以心傳心
00:56:09
並沒有說我在講 你在聽
00:56:12
我在教你在學
00:56:14
並沒有那個心理
00:56:18
那麼現在我們來解釋 丁福保這個人
00:56:24
我們現在這個 佛學大辭典
00:56:25
也是這個丁福保 所著作的
00:56:30
這是可以說 我們佛教界的大居士
00:56:35
現在我們來看這個 丁福保這個事蹟
00:56:40
現在看佛光大辭典
00:56:44
丁福保公元一八七四 至一九五二年生
00:56:57
江蘇無錫人
00:57:03
年逾四十
00:57:06
始向佛
00:57:08
悉棄向日所學
00:57:12
先後出版一切經音義提要
00:57:18
佛經精華錄注
00:57:21
六祖壇經淺注及心經箋注
00:57:27
六道輪迴錄
00:57:30
佛學指南等
00:57:33
民國元年 公元一九一二年時
00:57:39
致力佛學大辭典之編纂
00:57:44
參取日本 織田得能等之佛學辭典
00:57:50
歷經十載
00:57:52
至民國十年六月始出版
00:57:56
此辭典之編纂
00:58:00
對佛教之貢獻頗鉅
00:58:05
現在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0:58:10
說丁福保這個人
00:58:13
是公元一八七四年 至一九五二年間的人
00:58:22
等於這個丁福保 活七十幾歲
00:58:34
是江蘇無錫的人
00:58:45
年紀超過四十歲
00:58:49
才開始向佛
00:58:55
就將他過去 所學的學問都丟掉
00:59:05
就是專心研究佛學
00:59:09
先後出版了 一切經音義提要
00:59:14
跟佛經精華錄注
00:59:17
六祖壇經淺注 跟心經的箋注
00:59:22
六道輪迴錄 佛學指南等這些書
00:59:29
到民國元年
00:59:32
就是公元一九一二年
00:59:38
他就專心來編輯 這本佛學大辭典
00:59:48
這本辭典是 參考了日本織田得能
00:59:54
這是日本人的名字
00:59:57
參考了日本的織田得能
01:00:00
所著的佛學辭典
01:00:03
好比像等於 將那日文翻譯為中文
01:00:08
經歷十年
01:00:11
這本書作到完成經過十年
01:00:15
到民國十年六月才出版
01:00:20
這一年老師剛出世
01:00:23
我民國十年六月十四生
01:00:26
所以呢 他六月出版這本書
01:00:30
他出版這本書 剛好老師出生
01:00:35
這本的辭典的編纂
01:00:38
可以說對佛教的貢獻 非常地大
01:00:44
所以這個丁福保
01:00:48
他若說 他歸天是一九五二年
01:00:54
現在二零零七年
01:00:59
五十多年前才死
01:01:02
若算說… 他是一百多年前的人
01:01:07
所以他這個丁福保
01:01:11
算是佛教的一個大居士
01:01:16
對於這一段文
01:01:19
最後我們再來引證一個 修真錄的解釋
01:01:25
才不會又剩一個 零星的下期再來說
01:01:30
修真錄這樣說
01:01:34
木由土而生
01:01:38
木本曰根
01:01:41
根生幹 幹生枝 枝生葉
01:01:47
葉落歸根化為土
01:01:50
是有生必有死
01:01:53
惠能知大限將至
01:01:56
故謂門人曰 葉落歸根
01:02:02
曰 來時無口 含義甚深矣
01:02:07
曰 來時者 謂來此東土也
01:02:12
無口者
01:02:14
與金剛經所云 如來無所說之義同
01:02:20
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01:02:24
亦言惠能六祖有所說法
01:02:28
即為謗佛
01:02:30
亦謗惠能六祖
01:02:34
故金剛經另一句經文云
01:02:38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01:02:41
即為謗佛
01:02:43
故惠能六祖言 來時無口語
01:02:48
當深研之
01:02:52
現在我們來看這個注解 辭海這樣說
01:02:58
大限 為死期也
01:03:01
俗諺夫妻本是同林鳥
01:03:05
大限來時各自飛
01:03:09
辭海說大限是什麼
01:03:11
大限就是死期
01:03:13
所以在俗語裡面一句話
01:03:17
說夫妻本來就是 同一個鳥巢的鳥
01:03:22
不過死期若到了 各自就各自飛了
01:03:26
去哪裡不知道
01:03:30
所以修真錄說
01:03:33
這個樹木是從土裡生出來
01:03:39
這個樹本是根
01:03:43
這個根會生樹幹
01:03:46
這個樹幹 才生這個枝 樹枝
01:03:50
這個枝就生樹葉
01:03:53
現在說葉落歸根 就是說變成土
01:04:00
那個樹葉掉到地上 就變成土了
01:04:03
土就再又回歸樹根下去
01:04:07
就是說有生 就一定有死
01:04:11
惠能知道說 祂死期快要到了
01:04:16
所以才對祂的徒弟 說葉落歸根這句話
01:04:23
現在說來時無口
01:04:25
這個含義就很深
01:04:29
現在說來時
01:04:30
就是說祂從上天 來到我們這個東土
01:04:37
東土就指我們中國
01:04:40
現在無口 就是跟金剛經所說的
01:04:44
說如來無所說 這句話意義一樣
01:04:49
假使若有人說 如來有所說法
01:04:53
或是說惠能六祖有所說法
01:04:56
這樣就誹謗佛
01:04:58
也是誹謗惠能六祖
01:05:02
所以金剛經 另外一句經文才說
01:05:05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01:05:09
即為謗佛這句話
01:05:11
所以惠能六祖說
01:05:14
來時無口這句話
01:05:16
你就深深的 要去檢討 研究
01:05:22
所以我們學道
01:05:25
在要做一個傳道者 就要很注意
01:05:30
講道絕對不能有所住心
01:05:35
說我在講道你在聽道
01:05:38
我在教你 你在學
01:05:41
人說有狀元學生 沒有狀元老師
01:05:45
你在教他
01:05:47
說不定你的學生成佛了
01:05:49
你還在哪裡 在慢慢爬還不知道
01:05:54
所以呢 學道 是重這個實踐要去行
01:05:58
並不是只有用說的用聽的
01:06:01
你就要注意這一項
01:06:03
今晚說到這時間也超過了
01:06:06
就這樣暫且告一段落
01:06:08
下文等到下期再來分解
01:06:12
在座同修 大家晚安
01:06:16
我們現在翻二十七頁
01:06:23
第五行從第九字開始
01:06:32
不然我們現在看本文
01:06:35
若以空心觀色時
01:06:40
即觀色時亦空
01:06:45
若不觀色
01:06:47
不說不分別時亦空
01:06:52
乃至見聞覺知
01:06:55
亦復如是
01:06:58
何以故
01:07:01
說假使一個人
01:07:02
你若用了我們這個空心
01:07:06
眼睛來觀這個色境的時候
01:07:11
這樣我們就知道說 這是所有的色境
01:07:15
不過我們不動在這個心
01:07:20
假使若說 眼睛閉著不要看這個色
01:07:25
這個嘴巴不要說話
01:07:28
這個心 不要分別事理的時候
01:07:32
你一樣也不能動這個妄念
01:07:37
甚至達到見聞覺知都一樣
01:07:44
這是什麼原因
01:07:47
那麼現在首先 來了解這個見聞覺知
01:07:54
這四個字到底要怎麼解釋
01:07:57
我們現在看佛學大辭典
01:08:01
見聞覺知
01:08:05
眼識之用為見
01:08:09
耳識之用為聞
01:08:13
鼻舌身三識之用為覺
01:08:20
意識之用為知
01:08:23
知亦識之用
01:08:29
佛學大辭典裡面 這樣跟我們說
01:08:36
見聞覺知
01:08:40
我們人的眼睛的作用 是什麼 就是看
01:08:47
耳朵的作用是聽
01:08:52
鼻子舌頭身體這三個識
01:08:59
它的作用是覺
01:09:02
比如說鼻子
01:09:04
比如說 我們眼睛去看到好壞
01:09:08
這就見
01:09:10
耳朵去聽到好壞這就聞
01:09:17
鼻子去聞到香臭
01:09:20
舌頭去嚐到味道
01:09:22
身體去摸到冷熱等 這個作用這就是覺
01:09:30
我們的意識的作用就是知
01:09:35
知跟識的作用一樣
01:09:39
雖然這個知不是去看 不是去聽 不是去感覺
01:09:44
不過我們心裡所想知道的
01:09:47
這也是我們的六識 其中的作用
01:09:55
我們現在另外看 佛光大辭典的說明
01:10:00
見聞覺知 乃心識接觸外境之總稱
01:10:09
即眼識之用為見
01:10:12
耳識之用為聞
01:10:15
鼻舌身三識之用為覺
01:10:19
意識之用為知
01:10:22
瑜伽師地論卷二載
01:10:26
依見聞覺知之別
01:10:30
言說有依見言說
01:10:35
依聞言說 依覺言說
01:10:39
依知言說四種
01:10:44
佛光大辭典說見聞覺知
01:10:48
這是我們人的心識
01:10:49
心識就是我們的第八識
01:10:52
來接觸到外境
01:10:55
外境就是六境
01:10:56
有時候叫做六塵
01:10:58
接觸到這個外境的總稱
01:11:03
就是我們 眼睛的作用就是見
01:11:06
耳朵的作用就是聞
01:11:09
鼻子舌頭身體 這三樣的作用就是覺
01:11:15
意識的作用就是知
01:11:19
所以在瑜伽師 地論的第二卷記載
01:11:25
我們人要講道
01:11:28
就是依靠了 見聞覺知的分別
01:11:33
所以我們要說的
01:11:35
有的依靠看到的來說
01:11:38
我看到一個東西 我說給你聽
01:11:43
有的是依靠了聽 來說給你聽
01:11:46
我聽到一個事情 來分析說給你聽
01:11:52
有的是依靠了我們的鼻子
01:11:56
我們的身體 以及我們的嘴巴
01:12:02
來所感覺的事情 來說給你聽
01:12:09
但是有的人是依靠 我們心裡所想的事情
01:12:13
來說給你聽
01:12:15
我們要說給你聽 有這四種的分別
01:12:20
現在再接著 再來看下文下去
01:12:28
為自性空 即於一切處悉空
01:12:35
空即無著
01:12:38
無著即是等用
01:12:41
為菩薩常用如是等空之法
01:12:46
得至究竟
01:12:49
故云定慧等者
01:12:53
即名解脫也
01:12:57
為了我們的自性 是如如不動
01:13:02
本來就是無所住的空境
01:13:09
就是無論什麼場面
01:13:12
我們的心 都要達到這個空境
01:13:17
空 空就是無住
01:13:22
無所住心就是定跟慧
01:13:27
這個作用
01:13:29
所以我們 做一個修菩薩道的人
01:13:34
你要常用到 前面跟你所說的空的法
01:13:40
你就有辦法得到 六道最高的境界
01:13:45
所以才說定慧等
01:13:48
定慧等
01:13:50
定慧就是六度的最後
01:13:54
所以六度 就是布施 持戒
01:13:59
這個禪定…
01:14:00
這個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這個六度呢
01:14:07
現在說定慧等 就是指六度
01:14:11
你若有辦法達到這個境界
01:14:13
這個無住的心去對待
01:14:16
這樣你就是解脫了
01:14:20
再接著下去
01:14:24
今更為汝譬喻顯示
01:14:29
令汝惺惺得解斷疑
01:14:37
什麼叫做惺惺
01:14:39
惺惺就是一個人的覺悟
01:14:43
好比說在一切的事情
01:14:47
我們心不會被迷惘了
01:14:49
這個叫做惺惺
01:14:51
就是說今天又再進一步
01:14:54
為了你明白來指示
01:14:59
讓你們大家開了這個智慧
01:15:03
得到解斷這個決疑
01:15:11
這個心不會被迷惑了
01:15:16
現在再接著 再看下文下去
01:15:21
譬如明鏡照像之時
01:15:26
其明動否
01:15:30
不也
01:15:32
不照時亦動否
01:15:35
不也
01:15:37
何以故
01:15:39
為明鏡用無情明照
01:15:43
所以照時不動
01:15:45
不照亦不動
01:15:48
何以故
01:15:49
為無情之中無有動者
01:15:53
亦無不動者
01:15:56
現在要用一個譬喻
01:15:57
怎樣叫做無住心
01:16:00
比如說有一面很亮的鏡子
01:16:05
現在我們把東西 拿到鏡子的前面
01:16:09
去照到這個形像的時候
01:16:12
你看這面鏡子 它會動念嗎
01:16:17
絕對不會啊
01:16:19
你照在那 那個鏡子不會動念
01:16:22
但是你這個東西 拿到旁邊去
01:16:25
這個鏡子沒有照的時候
01:16:28
沒有照東西它會動念嗎
01:16:31
一樣也是不會動
01:16:34
這是什麼原因
01:16:38
因為這個明鏡 就用了這個無七情
01:16:43
清楚來照出一切的萬象
01:16:49
你人在生氣 人在高興
01:16:53
種種這個現象
01:16:55
你把它照在鏡前
01:16:57
這個鏡子它都不會動
01:17:00
但是你沒有照的時候
01:17:02
一樣也是不會動
01:17:04
不會動這個七情就對了
01:17:08
這是什麼原因
01:17:10
為了沒有這個七情的裡面
01:17:14
所以才沒有這個有動念
01:17:18
也是沒有不動的念頭
01:17:25
再接著再看下文下去
01:17:30
對於說這個
01:17:34
引這個明鏡這個問題
01:17:37
我們現在來看 修真錄一個評論
01:17:44
鑑即鏡也
01:17:48
明鏡照像其像不留於鏡中
01:17:55
何以故
01:17:57
為明鏡無情故
01:18:00
情者七情也
01:18:03
明鏡不照像時
01:18:06
其鏡不自現像何以故
01:18:10
為明鏡無情故
01:18:13
明鏡既無情
01:18:16
則不動其情而自現像也
01:18:22
是故明鏡於無情中
01:18:25
無有動者亦無不動者
01:18:30
現在我們裡面 兩個注解首先做說明
01:18:36
注解第一 辭海這樣說
01:18:39
鑑 鏡也
01:18:41
現在說鑑就是鏡子
01:18:44
注解第二 辭海這樣說
01:18:48
七情 禮禮運 何謂情
01:18:53
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
01:18:57
七者弗學而能
01:19:02
辭海說七情是什麼
01:19:05
在禮記
01:19:06
現在寫禮這就指禮記
01:19:09
禮記的禮運篇裡面說
01:19:13
什麼叫做情
01:19:16
情就是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這七種
01:19:22
才叫做七情
01:19:26
這個七情你不用學 自然就會了
01:19:31
世間人七情都不用學啦
01:19:33
你看那個嬰兒就好了
01:19:36
不然信記那個孫子 還不會說話
01:19:39
還在喝奶
01:19:41
你看七情他要學嗎
01:19:43
他不用學
01:19:45
喜就是高興
01:19:48
小孩一高興就嘻嘻笑
01:19:51
他難道要學嗎 不用學
01:19:54
怒 小孩若生氣
01:19:57
就這樣臉臭臭的 打 打
01:19:59
就這樣手一直比
01:20:01
那個要學嗎 不用學他自己就會的
01:20:04
哀 哀你看小孩子 放聲在哭就是哀了
01:20:11
這個懼 懼就是怕
01:20:14
你大聲喊 他就這樣發抖怕
01:20:19
愛就是嗇吝 這個愛的意思
01:20:23
不是愛心的愛
01:20:25
這個愛是嗇吝
01:20:26
不信的話 東西拿給他
01:20:28
你要跟他拿 抓緊緊的
01:20:30
你要跟他拿 也拿不起來
01:20:33
惡就是討厭
01:20:35
他若不要 就一直撥開 一直撥開
01:20:37
他就不要
01:20:38
欲
01:20:39
欲就看到東西就想要去拿
01:20:42
這都不用學
01:20:44
出生就會了
01:20:48
但是這個佛教在說七情
01:20:52
有一點點不同的地方
01:20:55
佛學大辭典說七情
01:20:57
喜 怒 哀 樂 愛 惡 欲
01:21:01
謂之七情
01:21:04
現在佛學大辭典說
01:21:06
這個七情只有差什麼
01:21:09
他這個懼他說樂
01:21:13
是差這個這字而已
01:21:15
其他六項都一樣
01:21:19
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1:21:21
七情指一般人 所具有之七種感情
01:21:27
喜怒哀懼愛惡欲
01:21:31
或指喜怒哀樂愛惡欲
01:21:35
或指喜怒憂思悲恐驚
01:21:41
或指喜怒憂懼愛憎欲
01:21:45
佛光大辭典在說 這個佛教說七情有好幾種
01:21:54
第一就是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
01:21:57
這跟剛剛禮記 我們儒家說的一樣
01:22:04
但是也有人說叫做
01:22:05
喜 怒 哀 樂 愛 惡 欲
01:22:07
這就跟 佛學大辭典說的一樣
01:22:11
但是也有人說
01:22:13
喜 怒 憂 思 悲 恐 驚
01:22:17
但是也有人指說
01:22:19
喜 怒 憂 懼 愛 憎 欲
01:22:23
但是綜合起來
01:22:25
字不一樣
01:22:26
意思大致上都差不多
01:22:30
不然我們現在 再看下文下去
01:22:38
又如日光照世之時
01:22:46
其光動否
01:22:51
不也
01:22:53
若不照時動否
01:22:55
不也
01:22:57
何以故
01:22:58
為光無情故
01:23:01
用無情之光照
01:23:03
所以不動
01:23:06
不照亦不動
01:23:08
照者是慧
01:23:10
不動者定
01:23:13
菩薩用是定慧等法
01:23:17
得三菩提
01:23:19
故云定慧等用
01:23:23
即是解脫也
01:23:25
今言無情者
01:23:30
無凡情
01:23:33
非無聖情也
01:23:38
現在祖師 又再提出一個比喻
01:23:44
說好比像太陽那個光
01:23:48
在照世間的時候
01:23:51
它他這個光 它會動心嗎 會動念嗎
01:23:56
他說絕對不會
01:24:00
假使它若沒照的時候 會動念嗎
01:24:04
他說絕對不會
01:24:05
是什麼原因
01:24:08
因為這個日光
01:24:10
這個太陽的光在照
01:24:14
它在用這個無情
01:24:16
無情就是不會動七情
01:24:18
那個無住的心在照的關係
01:24:23
它用了這個無情的光來照
01:24:26
所以它才不會動念
01:24:28
它沒有照 一樣也不會動念
01:24:32
照是什麼
01:24:33
照就是我們的慧啊
01:24:37
它這個不會動
01:24:40
不會動就是定啊
01:24:43
所以你看那個太陽在照
01:24:47
看到壞人 它也不會生氣啊
01:24:50
也是照他啊
01:24:53
看到好人 它也不會高興
01:24:55
它也是照他
01:24:57
它沒有分善惡
01:24:59
也沒有分好壞
01:25:02
它那個光就是一樣照啊
01:25:05
沒有照
01:25:06
陰暗天
01:25:08
好人它也是沒有照
01:25:10
壞人也沒有照
01:25:11
不會說好人我才照你
01:25:13
壞人我不照你
01:25:14
它不會這樣
01:25:18
所以今天若得到正覺的人
01:25:21
三菩提就是正覺
01:25:24
你得到正覺的人啊
01:25:29
就是跟這個意思一樣
01:25:33
我們在正覺的人
01:25:34
他的心就是如如不動
01:25:37
你對我好 我也是這樣
01:25:40
你對我壞 我也是這樣
01:25:42
我不會動那個七情
01:25:44
沒有喜怒哀懼愛惡欲
01:25:49
所以呢你若得到正覺的人
01:25:52
他才叫做定慧等用
01:25:54
他就是有智慧啊 有這個定力啊
01:25:59
你若有這個定慧
01:26:01
六度若圓滿你就解脫了
01:26:07
現在在說無情
01:26:11
有的會誤會
01:26:14
這個無情 不是說一個人絕情
01:26:18
無情無義的無情
01:26:21
所以有的 對於這個無情會曲解
01:26:25
像我們清靜經說大道無情
01:26:30
現在若說
01:26:31
某人快要娶媳婦 就要參加
01:26:35
就要斷七情了 就無情了
01:26:39
大道就無情了
01:26:41
我們何必去參加什麼
01:26:44
某人死了 說要去送葬
01:26:47
人就無情了 要去送葬什麼
01:26:50
他就曲解這個道理出來
01:26:54
這個無情 不是無情無義的情
01:26:57
這是七情的情
01:27:00
所以他說 今天說無情是什麼
01:27:02
是無凡情
01:27:05
什麼叫做凡情
01:27:09
不是無聖情
01:27:11
不是沒有這個聖人的情
01:27:13
凡情跟聖情要怎麼去分別
01:27:17
現在看修真錄一個說明
01:27:21
為人皆有情識
01:27:25
而菩薩談無情者
01:27:29
無凡情而非無聖情
01:27:33
情乃由心 發於自然之動作者
01:27:39
凡夫之表情
01:27:41
則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等
01:27:45
名之曰凡情
01:27:48
而聖者之表情
01:27:51
則仁 義 禮 智 信等
01:27:54
名之曰聖情也
01:27:58
現在修真錄這樣說
01:28:01
說我們做人
01:28:04
每一個人 都要有這個情的意識
01:28:09
但是修菩薩行的人 在說無情
01:28:15
這個無情是說無凡情
01:28:17
不是說無聖情
01:28:21
所以我們 研究道理的人要很注意
01:28:26
在講道的人也要很注意
01:28:30
很多這個文 他不了解內容
01:28:35
有時候會解釋錯誤
01:28:39
所以在惠能六祖
01:28:42
在六祖壇經 裡面最後就說一句話
01:28:47
說每一個人 你今天要出去傳道
01:28:51
要知道三十六對法
01:28:55
你若不知道 這個三十六對法的話
01:28:58
隨時都會有錯誤
01:29:01
怎樣叫做三十六對法
01:29:04
道理本來是兩面
01:29:09
不過世間人在說都說一面
01:29:13
譬如三字經在說的
01:29:16
子不教 父之過
01:29:21
孩子若沒教父親的責任
01:29:24
母親沒有責任嗎
01:29:26
問題在那裡
01:29:30
譬如人說你的人造業
01:29:37
一般我們都說什麼
01:29:38
造惡業 做壞事
01:29:42
但是你跟他說
01:29:43
行善也是造業
01:29:46
怎麼樣
01:29:47
業有善業跟惡業
01:29:51
所以人若這樣在做善事
01:29:55
拚到一身汗
01:29:58
拚到頭暈 拚到這樣人不舒服
01:30:01
啊 你也這樣造業
01:30:04
那是說好的造業
01:30:05
說你做善事 不用那麼熱心啦
01:30:10
有的人說你的人很業的
01:30:12
怎麼樣業
01:30:14
就做好也業 做壞也業
01:30:16
拚到頭都要暈了
01:30:19
所以道理本來說一面而已
01:30:24
所以六祖說
01:30:27
說天你就要知地
01:30:30
人若說天堂 你就要知道這個地獄了
01:30:35
人說亮你就要知道暗
01:30:38
白天就亮 晚上就暗
01:30:41
說前你就要知後
01:30:46
說站你就要知道坐
01:30:50
說父親你就要知道母親
01:30:54
說善你就要知道惡
01:30:56
這個有三十六對法
01:30:59
如果這個三十六對法 不知道的話
01:31:02
就糟糕了
01:31:05
所以一般的人 說要斷七情
01:31:08
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
01:31:10
也不能高興 也不能生氣
01:31:15
那個人做壞事 你也不能生氣
01:31:19
父親死你也不用悲哀嗎
01:31:22
父親死 難道就在那裡哈哈笑嗎
01:31:26
你也做什麼 不怕天也不怕地嗎
01:31:32
所以這個就有一種 世間人有曲解的地方
01:31:37
像說欲
01:31:40
你們都沒有欲
01:31:41
那麼這樣也不用賺錢了
01:31:44
這樣你妻小也不用顧
01:31:46
都沒有欲了
01:31:48
不是這樣的
01:31:50
所以道理是說一邊
01:31:53
這個在中庸裡面 就說得很清楚的
01:31:59
所以我們一般凡夫 在表露這個情
01:32:05
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
01:32:07
這個叫做凡情
01:32:10
不過聖人 祂在表這個情
01:32:13
就有這個 仁 義 禮 智 信
01:32:16
這個才叫做聖情
01:32:18
怎麼樣
01:32:19
譬如說你喜
01:32:24
現在若有一個高興這樣
01:32:26
好像瘋子這樣 高興到蹦蹦跳跳
01:32:30
不行的
01:32:32
你要有這個禮的存在
01:32:36
人高興不能失態啊 要有禮
01:32:42
譬如說怒
01:32:45
你怒的中間要有這個仁
01:32:49
不能說這樣有亂兇啊
01:32:52
對不對
01:32:53
才會說怒而不憤
01:32:55
佛家說叫做苦口婆心
01:32:58
要有這個仁的存在
01:33:03
譬如說你欲 你就要知道有這個智
01:33:09
一個人若沒有智慧的話
01:33:11
就有貪欲出來了
01:33:15
你正欲沒關係 正當的欲 不是貪欲
01:33:20
你若沒有智慧就會貪欲 有智慧就不會貪欲了
01:33:25
所以聖人在表這個情
01:33:28
一定要有這個 仁義禮智信摻雜在裡面
01:33:32
這個才叫做聖情
01:33:34
現在這下面就會 慢慢再分析下去說
01:33:39
現在再接著看下文下去
01:33:46
問 云何是凡情
01:33:53
云何是聖情
01:33:58
答 若起二性
01:34:01
即是凡情
01:34:03
二性空故
01:34:05
即是聖情
01:34:08
現在另外一個人 再進一步來問祖師了
01:34:12
說什麼叫做凡情
01:34:15
什麼叫做聖情
01:34:18
祖師這樣跟他說
01:34:20
說你若起了二性
01:34:23
這就是凡情
01:34:26
你這個二性若空
01:34:31
這是什麼
01:34:32
這個就是聖情
01:34:36
那麼什麼叫做二性
01:34:39
我們現在來看 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1:34:43
二性者 指動與不動也
01:34:50
凡夫不對景則靜
01:34:55
見景則動情
01:34:57
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七者
01:35:01
皆凡情之所動也
01:35:05
故曰若起二性即是凡情也
01:35:10
人之所以為聖人者
01:35:14
二性空也
01:35:17
何謂二性空
01:35:20
動與靜皆有聖情在也
01:35:25
仁 義 禮 智 信五者
01:35:28
聖情之所為也
01:35:31
故慧海禪師答曰
01:35:34
二性空故即是聖情也
01:35:40
呂純陽祖師這樣說
01:35:44
二性是什麼
01:35:45
就是指這個動跟不動
01:35:50
凡夫你若 不對這個景的時候
01:35:55
他就是靜
01:35:57
靜就是不動
01:35:59
不過見景他就動這個情
01:36:04
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這七項
01:36:07
全都是凡情所動的
01:36:12
所以才說若起二性
01:36:15
即是凡情也
01:36:18
我們今天會做聖人是什麼
01:36:22
就是這個二性
01:36:24
這個動跟不動
01:36:26
都達到空境
01:36:28
空境就是無住
01:36:31
達到這個無住的心
01:36:34
怎麼樣叫做二性空
01:36:37
就是動跟靜 都有這個聖情的存在
01:36:42
就是仁 義 禮 智 信這五項
01:36:45
剛剛修真錄 就有解釋過了
01:36:49
這個聖情之所為
01:36:52
因為聖人並不是說沒有 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
01:36:58
而有這個仁 義 禮 智 信來所配合
01:37:03
所以慧海禪師才回答說
01:37:06
二性空故即是聖情也
01:37:11
所以這個道理 一定要從頭聽到尾
01:37:17
俗語一句說
01:37:19
殺魚要殺透鰓 聽話要聽徹底
01:37:24
道理你若前面聽一下 後面你沒有聽
01:37:27
搞不懂了
01:37:29
你前面有聽 後面沒有聽
01:37:33
後面有聽 前面沒聽
01:37:35
理都拿不出來
01:37:37
一定要從頭聽到尾
01:37:39
你才知道說 怎樣叫做二性空
01:37:42
是為什麼叫無住
01:37:44
是為什麼這個 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
01:37:48
這個凡情 要怎麼去配合聖情種種
01:37:52
你要慢慢去體悟要去研究
01:37:56
今晚因為時間關係
01:37:58
到這暫且告一段落
01:38:01
下文等到下期 我們再來開講
01:38:05
在座同修 大家晚安
01:38:10
我們現在翻二十八頁
01:38:21
倒數第二行
01:38:26
不然我們現在開始
01:38:29
問 經云 言語道斷
01:38:37
心行處滅
01:38:41
其義如何
01:38:44
答 以言顯義
01:38:47
得義言絕
01:38:50
義即是空
01:38:52
空即是道
01:38:54
道即是絕言
01:38:56
故云言語道斷
01:39:01
有一個人來問祖師這樣說
01:39:05
說在佛經裡面一句話
01:39:08
說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這句話
01:39:15
意義到底是什麼
01:39:18
祖師就回答他
01:39:21
說用了我們這個言語 來表達這個真理
01:39:29
得到真理之後
01:39:31
要知道這個真理
01:39:33
並不是用這個言語 有辦法去體悟的
01:39:39
是要用我們的心去體悟的
01:39:43
所以要用這個 無住的心來講道理
01:39:51
真理本來就是空
01:39:54
空就是道
01:39:56
大道本來是非常的深妙
01:40:00
是沒辦法 用這個言語來表露出來
01:40:05
所以才說言語道斷
01:40:10
對於這個言語道斷
01:40:12
我們現在看 佛光大辭典一個說明
01:40:17
言語道斷
01:40:21
讚歎真理 深妙不可說之用語
01:40:28
常與心行處滅一語連用
01:40:34
這裡面一個注解 首先做說明
01:40:39
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1:40:42
對於有為之事相
01:40:45
而謂無為之真如為真理
01:40:52
佛學大辭典說
01:40:56
對於這個有為法
01:41:00
有為法 就是我們有形有色的
01:41:06
等於就是後天的道理
01:41:10
這個叫做事相
01:41:13
但是對於這個 無為的了脫生死的道理
01:41:18
就是叫做真理
01:41:21
所以現在真理等於 就是了脫生死的道理
01:41:26
現在說言語道斷
01:41:29
就是來讚歎 了脫生死的道理
01:41:32
是非常的深妙 沒辦法用言語去表達的
01:41:40
時常這個言語道斷 跟這個心行處滅這句話
01:41:47
連貫所用的
01:41:51
另外看 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1:41:56
言語道斷
01:42:00
究竟之真理
01:42:02
言語之道斷而不可言說
01:42:09
佛學大辭典說言語道斷
01:42:13
是徹底最高的真理
01:42:19
這個用話 是沒辦法去表達的
01:42:26
這個道 跟道理的道不一樣
01:42:30
這個道是跟說的字 意思很相近
01:42:37
言語道斷
01:42:39
等於真理也是 沒辦法用嘴去表達的
01:42:46
所以現在愚叟翁 解釋這樣說
01:42:50
言語道斷 指無法用言語表達之意
01:42:56
即真如之理
01:42:58
無法用言語說明
01:43:01
是故道德經云 道可道 非常道
01:43:09
愚叟翁說 言語道斷是指什麼
01:43:13
是沒辦法用我們的言語 來表達我們要說的話
01:43:21
等於就是了脫生死的道理
01:43:23
是沒辦法用言語來說明
01:43:27
所以道德經才說 道可道
01:43:32
前面這個道就是說真理
01:43:34
下面這個道就是表達的話
01:43:39
所以道德經說
01:43:42
真理是沒辦法來表達
01:43:49
假使若有辦法去表達的話
01:43:53
這就不是不生不滅的道理
01:43:57
就真理實在是 沒辦法用言語去表達的
01:44:02
另外對於這句話
01:44:04
詳細再來看 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1:44:09
以口表達意志者
01:44:14
曰言語
01:44:17
道者 與云曰言等字義同
01:44:26
斷 絕也
01:44:29
言語道斷
01:44:31
與釋迦所云
01:44:33
一合相者 即是不可說
01:44:37
亦老子所言 道可道非常道之義同也
01:44:45
意謂絕對真理
01:44:48
非言語所能言說
01:44:51
須見無情說法
01:44:54
而以心悟之也
01:44:59
對本文
01:45:01
對這個言語 首先做一個說明
01:45:07
辭海這樣說
01:45:09
言語 人類發聲音而成言語
01:45:16
所以表意志者也
01:45:19
對這個意志 我們首先做一個說明
01:45:24
辭彙這樣說
01:45:26
意志 凡意識中欲望 思慮 選擇 決斷等作用
01:45:35
故又稱動意
01:45:39
辭彙說意志 就是我們意識的裡面
01:45:44
有這個欲望 思慮 選擇 決斷這些作用
01:45:51
所以這個意志 有時稱呼為動意
01:45:57
現在呂純陽祖師的解釋說
01:46:01
用我們的嘴巴 來表達了我們的意志
01:46:07
這個叫做言語
01:46:09
我們心裡所有的 欲望 思慮 選擇 決斷
01:46:14
要把它表露出來
01:46:16
用嘴巴表達出來 這個叫做言語
01:46:21
道現在這個道 不是道理的道
01:46:25
道就是跟我們一般所說的
01:46:27
云 曰 言意思的字
01:46:35
這個云曰言 這個字的意義差不多一樣
01:46:41
等於就是我們在說的意思
01:46:44
斷就是斷絕
01:46:48
言語道斷 跟釋迦佛祖所說的
01:46:53
一合相者 即是不可說
01:46:56
一合相就是 了脫生死的道理
01:46:59
了脫生死的道理
01:47:01
是沒辦法用 我們的言語說出來
01:47:06
跟老子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01:47:12
真理的道 是沒辦法用嘴巴說
01:47:16
假使若用嘴巴 說出來的道
01:47:19
這不是不生不滅之道
01:47:22
這個意思一樣
01:47:25
意思就是說
01:47:28
這個言語道斷這個含義
01:47:32
就是說絕對的真理 不是用言語有辦法表露的
01:47:40
需要你要用這個無情說法
01:47:45
而且用我們的心 去體悟的意思
01:47:52
所以我們說無情說法
01:47:54
怎樣叫做無情說法
01:47:57
我們現在就來注解 這個無情說法的意思
頓悟入道要門論
26/40部影片
頓悟入道要門論 1
頓悟入道要門論 2
頓悟入道要門論 3
頓悟入道要門論 4
頓悟入道要門論 5
頓悟入道要門論 6
頓悟入道要門論 7
頓悟入道要門論 8
頓悟入道要門論 9
頓悟入道要門論 10
頓悟入道要門論 11
頓悟入道要門論 12
頓悟入道要門論 13
頓悟入道要門論 14
頓悟入道要門論 15
頓悟入道要門論 16
頓悟入道要門論 17
頓悟入道要門論 18
頓悟入道要門論 19
頓悟入道要門論 20
頓悟入道要門論 21
頓悟入道要門論 22
頓悟入道要門論 23
頓悟入道要門論 24
頓悟入道要門論 25
頓悟入道要門論 26
頓悟入道要門論 27
頓悟入道要門論 28
頓悟入道要門論 30
頓悟入道要門論 29
頓悟入道要門論 31
頓悟入道要門論 32
頓悟入道要門論 33
頓悟入道要門論 34
頓悟入道要門論 35
頓悟入道要門論 36
頓悟入道要門論 37
頓悟入道要門論 38
頓悟入道要門論 39
頓悟入道要門論 40
熱門影集
【短篇版】六祖法寶壇經
六祖法寶壇經
論語
佛教宗派概論
道德經
更新
每日懂一點_中庸之道
更新
道德經(舊版)
更新
還鄉直指(舊版)
中庸
七真史傳
頓悟入道要門論
金剛經
1060427000196
4558ab9e-c2c3-4494-9449-fae3fb3f1194
網站除錯報馬仔